关于战痘勇士——猛戳痤疮成因
广州肤康皮肤科医院 2019-05-13已阅读 2130人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战“痘”民族的我们,虽然勇猛善战,但了解痘痘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又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而去,会让我们在对抗痘痘的战斗中更有的放矢,运筹帷幄。恰逢中国首届痤疮周,就让肤康医生将痘痘的前世今生向你娓娓道来。
痘痘的学名叫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毛囊及其周围的皮肤以及毛囊侧边负责产油的地方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层次与深度,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决定痘痘长成不一样的外观,结局也不同,当然我们所需采取的应对手段也不同。
前世:我们脸上的每个毛孔其实都是一个类似于土拨鼠在土地上挖的暗道(毛囊),汗毛本身舒服的躺在暗道中只伸个头出来,周围是土壤(表皮及角质层)和落叶,落叶(脱落的角质细胞)掉落到暗道里,会被慢慢分解,并且土拨鼠会定时清理(洁面)。在暗道途中岔出个小岔道,这个岔道专门将尽端的产油厂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不断的输送到面部,从而形成皮肤屏障的一部分,并滋润皮肤这片土地。
今生——从粉刺开始
如此和谐的氛围怎么就不好了呢?就像蠢蠢的死法(dumbwaystodie)里唱到的一样——总是有数不清的死法。
人体分泌的雄激素,就像产油部门皮脂腺的督察员,如果来检查工作的督察员多了,皮脂腺只能卖力的产油一点也不敢怠慢。突击检查时产油增加,使得狭小的暗道变得很拥挤,不再通畅。而毛孔顶端并不知道下面出现了拥堵,毛孔还是那么小,没办法大量放行,同时上面的落叶(脱落的角质细胞)还在不断的掉落进暗道,也可能因清理不及时落叶越堆越多,导致暗道里一片混乱。最后,暗道就被一大团黏糊糊的东西堵住了。这团东西就是脂栓,从外观上看,就是针尖大小的粉刺了。
如果这团东西卡在暗道里与外界不怎么相通,见不到阳光,那通常就是偏白色的——即白头粉刺(俗称闭口);如果这团东西上方的毛孔比较大,能被阳光晒到,那就会被氧化成黑色--即黑头粉刺。
进化——炎性丘疹
好啦,暗道被大团的脂栓堵住之后,混乱仍在继续,脂栓下面油脂还在继续产生,同时还泡着脱落细胞的碎屑。如此脏乱差的环境引来了就好这口的路人小龙虾(细菌,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决定在这儿定居,并且使劲产仔儿,不愁吃不愁喝颐享天年。
小龙虾的泛滥使得皮肤启动了预警系统,引来越来越多的城管和警察(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在这些执法人员不断聚集并与小龙虾做斗争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炎症反应。从外观上看,此时痘痘已经从粉刺演变成了一个凸出来的又肿又疼米粒大小的红色包包,有时候还可以见到顶端有黄色的脓头(即双方同归于尽的尸首)。
负隅顽抗——囊肿,结节
如果这个时候小龙虾太多、警力不足,又没有外界力量协助(规范治疗),小龙虾们一看形势不对,就疯狂的越过暗道尽头还向深处及四周游,然后城管与警察也跟着往深处及四周围追堵截并喊来更多警察以扩大势力,最后原本平安无事的土壤下层(皮肤深层)就遭了殃。当然,如果这个时候手欠星人按耐不住性子了,用手想把这些小龙虾都挤出来,谁知通常事与愿违,反而推波助澜将小龙虾推到更深的地方了,这下形势就更难控制了。此时痘痘的外观将是一个黄豆大小很深很痛的红色硬结,可以多个融合。硬结后期可以变成摸起来囊囊软软的囊肿,里面都是脓液(即细菌和免疫细胞碎片的混合物)。
身后名——瘢痕
不是所有战争都能改变历史格局,小龙虾事件只有影响范围之广,跨过了暗道尽头破坏了别的街道市区的河流土壤(累及皮肤真皮中下层及以下)才会引发重视获得大力重建及修复。修复的工人有两种,一种工人干起活来财大气粗,见到被破坏的地方就猛往里面填东西,填过了堆成山也不管就走了——即形成凸出来的增生性瘢痕。另一种工人抠抠索索的,见着被破坏的地方象征性填两铲子,还凹着呢也走了——即形成凹下去的萎缩性瘢痕。
截止到修复完毕,痘痘的一生也算是到了尽头。我们的故事也就先讲到这里,朋友们现在了解痘痘的前世今生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总结一下:
痤疮的四大发病因素:
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分泌增加(督察员突击检查下产油增加)
毛囊口角化异常(各种原因导致掉进暗道的落叶增多,而没及时清理)
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细菌定植(小龙虾在肮脏的暗道里定居产仔)
炎症反应(执法人员与小龙虾殊死搏斗)
不同阶段痤疮外观的演变:白头/黑头粉刺——红色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随着演变发展,累及深度逐渐加深,严重程度增大,遗留瘢痕的可能也越大。
好了,如果大家现在对痘痘的前世今生都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准备开始好好“战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