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宣教

穆天旺医生 发布于2024-05-23 11:12 阅读量511

本文由小木医生原创

依据最新的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及长期抗骨质疏松随访等方面进行宣教。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

  •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强调骨质疏松骨折可防、可治,提倡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预防、及时诊断、规范治疗
  • 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为什么骨折手术后也需要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的目的是预防再次发生骨折

患者或家属(监护人)应该知道的关于再骨折三个相关内容:

  • ①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相关,2年内再骨折风险最高;
  • ②再骨折后生活质量会下降,死亡率会增加;
  • ③再骨折防治可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

再骨折的防治措施宣教:

  • ①骨质疏松症是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骨折后持续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非常必要,药物治疗可防止骨量继续下降、减少再骨折发生
  • ②骨折后原有生活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评估并干预患者不良心理改变非常必要;
  • ③骨折后患者加强营养、均衡膳食非常必要;
  • ④骨折后患者戒烟、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限制饮酒非常必要。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是再骨折防治的重要内容

  •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每日需有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在骨折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全身情况稳定时需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 药物主要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基础干预药物,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等抗骨质疏松症干预药物,还有其他干预药物。
  • 足量钙剂和维生素D摄入可增加骨骼矿化和强度、减少再骨折风险,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用药。
  •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如果符合下列指标之一应在骨折手术(或非手术)后全身情况稳定时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①有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②有肱骨近端或桡骨远端脆性骨折,且骨密度T值≤-1.0。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使用前应有骨密度检测指标和骨转换指标,可提供疗效判断的基线数据。

常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及用药注意事项

  • ①双膦酸盐 

  • 没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的情况
  • 血清肌酐清除率应>35ml/min
  • 血钙值应正常
  • 口服给药时上半身应能保持连续直立位(坐或站)至少30min
  • 口服给药可能会造成轻度的胃肠道反应
  • 首次静脉给药时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流感样”反应
  • 骨折手术后可早期应用,静脉给药可在术后吸收热消失后开始,口服给药可在手术前开始。

  • 血钙值需正常
  • 每隔6个月注射一次
  • 肾功能不全者可以使用
  • 不能随意中断治疗,如停用需采用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序贯治疗。

  • 在脆性骨折同时存在骨密度T值≤-3.0时可应用
  • 对骨折手术中发现骨组织质量差的患者,术后应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可提高骨量、增加骨-螺钉界面把持力。

后续持续随访方案

  • 纳入管理患者2年内应持续进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 2年后的继续疗程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随访内容: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