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罗医生祝朋友们身体健康

罗江萍医生 发布于2020-12-21 01:44 阅读量6929

本文由罗江萍医生原创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冬至甚至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正是为了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身处北方的人,正在经历寒冬的低温考验,而南方的气温也逐渐下降……

不管你身处哪里,冬至都是传统意义上养生的重要节点,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一“吃”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冬至,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又逢天寒地冻之时,不好好吃怎能御寒?



而说到吃,冬至时节,一定要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二“躲”

冬至正是“阴阳大变身”的时候,也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极容易受寒,也极易生病。



所以,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

大家记住,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晒背、暖双足;

平日要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次,每天坚持用中药足浴包泡脚20分钟,穿厚袜子,不露脚踝。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较多,特别是今年,大家注意保暖的同时,宜佩戴好口罩,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谨防受到疫病侵袭。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三“补”

冬至期间,气候寒冷,应注意养心阳,藏肾精。

冬至养肾宜顺应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才能健康长寿。

另外,还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物或结合药膳进行调补,以助发阳气、利于封藏。

温补一定要适量,并且要忌生冷,牛羊肉虽好,但一定要注意不可过量,否则,过多食用会容易上火,损阴津,口腔容易溃疡,容易引起咽喉炎等。

此外,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易引起心脑血管收缩,血压骤升,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本月冬至节气,建议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士可在家中备上安宫牛黄丸,以防万一。

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冬至中午2点左右服用半颗或者一颗安宫牛黄丸,以醒神开窍,祛邪扶正。

多睡

冬至节气,起居调养,宜早睡迟起。

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

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另外,虽然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所以,大家还是多多喝水。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而且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那么多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养生粥

“桑葚枸杞猪肝粥”

材料:粳米100克,猪肝100克,桑葚15克,枸杞10克,盐3克,冷水1000毫升。

制作:

1. 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桑葚洗干净,去杂质;枸杞洗干净,用温水泡至回软,去杂质。

3. 猪肝洗干净,切成薄片。

4. 把粳米放入锅内,加入约1000毫升冷水,置旺火上烧沸,打去浮末,再加入桑葚、枸杞和猪肝片,改用小火慢慢熬煮。

5. 粳米熟烂时下入盐拌匀,再稍焖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功效:温中补虚,益肾填精。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