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负面念头里藏着你的正向需求

任兰振医生 发布于2024-03-13 16:12 阅读量285

本文由任兰振原创






有人说:“影响你整个人生的「信念」,就藏在你每一句不经意的语言中。”

朋友小薇刚生完孩子,状态一度很无助。

丈夫为了赚钱养家,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家里的大小家务都是自己一个人担着;

婆婆操劳了大半辈子,难得过上清闲的日子,忍心开口让她带小孩;

自从怀孕生娃之后身体越来越差,经常性脱发、失眠、腰骨疼......

她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没人会帮我。”

有次,我试探性问了她:“你有开口让他们帮你了吗?”

她先是陷入了沉默,接着强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原来,小薇每次下意识说出这句话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信念:我不重要,没人在意我。

明明是渴望得到家人的爱和关怀,却因为这个负面的信念,不敢向别人袒露内心的需求,演变成一场自我束缚的内在战争。

于是,她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过去她常常陷入“不可能的框架”:觉得不会有人爱我,别人肯定不会帮我。

现在尝试“可能框架”来表达之后,发现:其实说出来对方也许会帮我。

“我后来才明白,「没人会帮我」不仅堵住了自己的内在需求,还切断了别人触碰自己内心的桥梁。”

现在的她,不仅和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整个人都充满了积极和活力,由内而外地流露出被爱的能量。




小薇的改变,与她对自身语言信念的转化密不可分。

罗伯特·迪尔茨正是一个很擅长通过语言转化负面信念的人:


30年前,他母亲乳腺癌复发,情况非常恶劣,医生宣布只有6个月的生命了。

“真的一定会如此吗?”迪尔茨想,也许他可以用语言的魔力帮到母亲。

一开始,因为医生的“审判”,母亲对未来完全失去了希望。


迪尔茨问母亲:“如果你的生命只剩10个星期了,你想做什么呢?”

听到儿子这样问,她说,她生命中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她想旅行、学习表演和跳舞。

可是,一旦回到现实,她又开始怀疑:我都快要死了,真的有能力做到吗?

在一步步的谈话中,迪尔茨找到了母亲核心的限制性信念:原来,她的姐姐和妈妈都是因为乳腺癌去世的,她认为自己也会如此。

一旦她觉得自己能康复的话,就背叛了她的祖先。

迪尔茨没有直接跟母亲争论或者谈判去否定这个信念,而是用了一个对话工具——「意图」

通过探索信念背后的意图,把焦点从限制性信念的牢笼里拔出来,转移到正向的好处上。


“我非常尊重你对家庭的忠诚,但我发现你只是在向前看你的忠诚。

如果向后看的话,你的女儿,你的孙子,你也希望他们像你一样,保持对前辈的忠诚吗?

说到这,妈妈的眼神开始彻底变得不同了。

她马上反应道:我怎么可能让我的女儿也死于乳腺癌?

“那你想一想,对家族真正的忠诚是怎么样的呢?”

思考了片刻,母亲恍然大悟:“真正的忠诚是在任何处境下都能活出自我。因为我希望女儿能够相信,她一辈子都是健康的,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于是,他的母亲不再退缩,不仅开始学习唱歌跳舞,到处旅行,成为了一名演员,体验了二次的生命。

通过巧妙的语言对话,迪尔茨重新唤醒了母亲对正向未来的渴望,重塑了母亲面对癌症,面对医生,面对自己生命的信念。

为什么这么神奇?

对此,迪尔茨老师解释道: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向的内在意图,只不过被我们以负面的方式表达了。

吸烟,可能是为了放松,享受个人空间;

熬夜,可能是在为自己创造宁静的独处时刻;

失眠,也许是内在有一个部分想要醒着,需要搞清楚才能安心放下......

通过语言的桥梁,你可以察觉其背后的正向意图,并用全新的方式去倾听、接纳和疗愈内在创伤。

在这过程中,限制性信念也悄然得到重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