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精神寄托
精神境界如果充实,便无寂寞和空虚的存在,也就难有不良情绪的干扰,这也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方法很多,可粗分成3个方面:一是干己专长,发挥余热,这对专业技术人员说,是举手之劳的事。二是积善行德,即持功德之心做慈善之事;这方面更是应有尽有,只要愿意做,人人皆可。三是培养健康幽雅的生活情趣,从中找到欢乐,如养花遛鸟,琴棋书画,甚至鉴赏文物、野外活动,旅游探险等,不一而足。
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医药扶持》“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药饵者,有好禽鸟者,有好古物者,有好佛事者……人之癖好,不能备举,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妙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
清代朱锡绶则结合医理,陈述情趣之所以养心之理,如《幽梦续影》言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清代石成金则融趣于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 之乐,高卧之乐”……其寓养于乐的价值观、方法论,值得现代急功近利的人 们借鉴和反思。
7. 恬淡虚无
精神活动是人体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只要合适的精神活动,就能调节人体的气化活动。即良性的精神活动可使气血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反之,劣性的情绪则会干扰气血的有序运行。一个人如果心态安闲清静,就能保持体内气血运行的有序通畅,《黄帝内经》称之为“真气从之”。具体要求如《黄帝内经》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所以,《颐身集·修龄要旨》说“寡欲心虚气血盈,自然五脏得和平”,如此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加强修养,养成达观为怀的品性;顺其自然,不强求得失,能自控嗜欲,无贪无烦的品性等。《黄帝内经》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志快欲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虚无”并非什么事都不想,而是排除杂念,使心理平静,无劣性情绪的扰动。
都说吃亏是福,此话不仅富含处世哲理,而且从养生角度看更含七情智 慧。清代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说“力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多做些、少计较些、豁达些、礼让些、大度些,其结果必定长寿些。
事实上,好心态是良好品质的表现,乐观有利于身心健康。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心以“恬淡为上”,身以“安乐为本”。所谓“恬淡”,主要是指不追求名利,心怀淡泊,寡少私欲;所谓“安乐”,就是安于现状而欢乐。
人若能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便可忘却忧愁,享受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