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伤人之“调摄平衡”(一)

曾庆明医生 发布于2019-05-08 20:13 阅读量6195

本文由深圳曾庆明原创

所谓七情平衡,《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恬惔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是七情平衡的心理基础。如何做到七情平衡,换言之,如何做到心理平衡?《黄帝内经》也给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并且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灵魂深处要“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如此,便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u=1710714542,1566517694&fm=26&gp=0.jpg

七情既有遗传因素,也受成长环境的因素影响。首先要改变其认知和行为。真正要获得健康长寿,必须在七情平衡这一“养神”具体要求上下番功夫。

u=2797913078,3327302464&fm=26&gp=0.jpg

(一)仁慈者七情平和

仁慈人容易七情平和,气血运行有序,五脏功能旺盛,故多健康长寿。孔丘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西汉董仲舒则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22.jpg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有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有敬爱兄长之义。


640.jpg

一个人如果能仁慈仁爱如此,其心境自可经常处于欣慰和宽松状态,而不是处于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之中,如是才可“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而长寿;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