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失节
据载,我国大小名酒多达200余种,不喝难办事、难交友、难显豪情。于是喜喝者成酒仙,不会者也要学饮;富者喝名酒,穷人饮自酿,无酒不成席,堪称中国餐饮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可惜这道特色风景并不太养生。
古人是如何看待过度饮酒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观点:
过饮伤身的机理:
①酒生热生毒:隋朝《诸病源候论》说“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17]
②酒伤气血损精神:宋代温革撰《琐碎录》说“酒多气血乱”;元代罗天益著有《饮伤脾胃》论一书、明代龚延贤则有《嗜酒丧身》专论,皆历陈饮酒致病之机理。其中有酒伤荣卫(气血)论,如酒“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2]。
③酒助湿生热:《医学入门》说:“饮酒厚味乃湿热内郁,故遗精而滑泄也。”[18]清朝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直接解释道“饮(酒)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
饮酒伤人,道理非常直白。酒在性为热,在体属湿,多喝久饮,最易在体内滋生湿热,亏耗气血。而酒所生湿热又最易深入血脉,形成所谓的“血中秽浊”,即中医的痰湿、瘀血、湿热等致病邪气,相当于今天所熟知的多余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浊物、污物、废物和毒物。
自古都有醉酒者,从来更有节饮人。少饮、适度饮酒才是中华餐饮文化中饮酒的主流,关键是对过饮之害,要知之、信之、避之。
案例:某兄,生性好酒,顿顿二锅头,不及半醉难罢休。年方40岁,脸色污垢、晦暗老貌;50岁患酒精性肝硬化,此时仍不敌酒瘾,餐餐还要喝;55岁手足颤抖、精力锐减、神情呆滞、健忘多梦、工作效率锐减,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酒精性肝硬化和早期老年痴呆,被迫戒酒,辞职回乡养病待终。
现实中,嗜酒者肝必坏、老得快、痴呆早、寿命短。
现代研究发现,酒精并不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不饮酒更能延年。相反,长期过量饮酒容易诱患酒精肝,而结局多是肝硬化。
过饮也易伤肾脏。正常情况下,少量饮酒后酒精很快会被胃肠道吸收,约90%~98%的酒精在体内进行氧化,只有1%~2%的酒精不经氧化而由肾脏排出体外。但是大量饮酒时,不经氧化而排出的酒精可提高到10%,这对老年人的肾脏来说可是麻烦事。老年人各种机体功能衰退,代谢过程减慢,对酒精的分解、排泄功能降低。即便是偶尔喝上几盅,都会加重肾脏负担,从而损害肾脏,表现为排尿困难、浮肿甚至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过饮会损害人体的防御机能,使人体的维生素缺乏,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从而使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长驱直入,促使感冒增多、感染易发,或旧病容易复发。
过饮会使血脂、血糖、尿酸升高,从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血压、冠心病及肥胖症等所谓的“富贵病”。
另外酒对男性的精子更具危害。
今人与古人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均表明,过饮必定有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