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考前熬夜学习,会影响考试成绩

冯飞医生 发布于2024-07-02 12:07 阅读量1208

本文由冯飞原创

晚上熬了夜,第二天记忆力不在线的情况,很多人可能应该都经历过。或者连续几天没睡好,第二天记忆不清晰的感受,应该都有所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呢?睡眠与记忆之间有关系吗?

  • 密西根大学医学院Kamran Diba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一篇重磅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睡眠剥夺会影响促进记忆形成的海马尖波涟漪(SWR),削弱海马尖波涟漪的功率,导致海马神经元的再激活和重放能力被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更关键的是,即使及时补觉,再激活也只能部分恢复,不能达到自然睡眠的水平。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家Loren Frank表示,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记忆处理的关键窗口”,一旦错过这个窗口,就永远错过了。

我们大脑里面有个结构——“海马”,它是我们记忆的中枢所在,就像电脑的硬盘一样,将我们学习,感受,经历的记忆都存储在这里。在睡眠中大脑将诸多的信息整理后存储进海马,而睡眠中海马的“尖波涟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脑电波,它与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尖波涟漪简单来说就是在海马体中,一群神经元同步激发电信号,随后第二群神经元接力被激发,依次类推,电信号像波浪一样在海马体中推开。


那些在白天通过学习,经历,感知而被激活的神经元,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参与到海马尖波涟漪,一次次被激活,一次次重放日间的信号,推动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这就好像大脑在我们休息的时候,一遍遍地复习白天的经历,直到记住它们。


海马尖波涟漪,一次次被激活,推动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这个过程依赖于睡眠,只有在睡眠中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但是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这一过程。Diba教授团队基于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探索了睡眠不足对海马尖波涟漪的影响。一组大鼠正常睡觉休息(NSD),另一组大鼠先睡眠剥夺(SD)5小时,然后补觉(RS)。整个过程中,用植入大脑的探针记录大鼠海马体的电位变化。总体上看,与正常睡眠组大鼠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各种脑波的功率都较低。


睡眠剥夺组大鼠脑波的功率都较低


不过,虽然在自然睡眠的大鼠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尖波涟漪的发生频率是逐渐降低的;但是,睡眠剥夺大鼠尖波涟漪的发生频率一直很高,只有让这些大鼠进入补觉状态,它们的尖波涟漪发生频率才会降低到自然睡觉的水平。总的来说,睡眠不足没有拉低尖波涟漪的发生频率,但是脑波的功率却变低了。(简单来说就是次数略有增加,但是强度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在睡眠剥夺(SD)期间没有再激活的大鼠而言,随后的恢复性睡眠(RS)虽然可以挽救一部分再激活,但是这个水平也远低于自然睡眠(NSD)。


类似地,海马体的重放功能也被削弱或彻底消失,即使补觉,这种损伤也会持续存在。这也意味着,睡眠剥夺对尖波涟漪的影响不可逆,补觉也不能让其恢复正常。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熬夜或睡眠剥夺会损伤海马“尖波涟漪”的能量和效率,海马“尖波涟漪”是记忆形成的关键因素,即使补觉,这种损伤也会持续存在。


基于这项研究成果,UCSF的神经科学家Loren Frank也不忘提醒广大学子,考试前通宵达旦的临阵磨枪可能是一种无效的策略,还会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成绩。


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而言,学习一整天之后,巩固当天所学的最好办法应该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而不是熬夜刷一遍练习题。


提升睡眠健康知识,守护人们健康睡眠


——健康睡眠飞哥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