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

张勇医生 发布于2023-12-30 16:06 阅读量418

本文由张勇原创

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之一,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多分布在下巴、牙齿、牙龈、嘴唇等周围,临床通常需要与牙痛、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炎、蝶腭神经痛等相鉴别。




图片发自160App



能够诱发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较多,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图片发自160App



【简介】

三叉神经痛容易与牙痛混淆。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




图片发自160App



【病因】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受压或异常放电有关。



图片发自160App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由大脑内外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疼痛为持续性,伴患侧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常合并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等。

【典型症状】

疼痛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常局限于三叉神分布区,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可呈周期样发作,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越来越短,发作越加频繁,甚至为持续性发作,很少自愈。



图片发自160App



【其他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因恐惧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严重病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即痛性抽搐。

【并发症】

1、颅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复视、听力下降、面瘫和面部麻木,少数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等症状。

2、小脑、脑干损伤

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骤然升高,同时脉搏减慢,清醒后又出现意识障碍、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3、脑脊液漏

患者可表现为有液体从鼻腔或耳部流出,并伴有明显的头痛。

4、低颅压综合征

患者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及非喷射状呕吐,同时血压偏低、脉率加快,放低头位后症状可缓解。

5、无菌性脑膜炎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胃肠道反应,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电解质 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发病时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 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

颅脑MRI、颅脑MRA、颅脑CT、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病变部位。

【鉴别诊断】三叉神经痛要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1、牙痛:三叉神经痛常误诊为牙痛,往往将健康牙齿拔除,甚至拔除全部牙齿仍无效,故应注意。牙病引起的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加剧,局部有牙痛及致病病变,X线及牙科检查可发现龋齿、肿瘤等有助于鉴别。

2、副鼻窦炎:如额窦炎、上颌窦炎等,为局限性持续性痛,可有发热、鼻塞、浓涕及局部压痛等。

3、青光眼:单侧青光眼急性发作误诊为三叉神经第1支痛,青光眼为持续性痛,不放射,可有呕吐,伴有球结合膜充血、前房变浅及眼压增高等。

4、颞颌关节炎:疼痛局限于颞颌关节腔,呈持续性,关节部位有压痛,关节运动障碍,疼痛与下颌动作关系密切,可行X线及专科检查协助诊断。

5、偏头痛:疼痛部位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发作前多有视觉先兆,如视力模糊、暗点等,可伴呕吐。疼痛为持续性,时间长,往往半日至1-2日。

6、三叉神经炎:病史短,疼痛呈持续性,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过敏或减退,可伴有运动障碍,在受累的三叉神经分支有明显压痛。神经炎多在感冒或副鼻窦炎后等发病。多数为一侧发病,少数患者可两侧发病,可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7、小脑脑桥角肿瘤:疼痛发作可与三叉神经痛相同或不典型,但多见于30岁以下青年人,多有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并可逐渐产生小脑脑桥角其他症状和体征。以胆脂瘤多见,脑膜瘤、听神经鞘瘤次之,后两者有其他脑神经受累,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较明显。X线片、CT颅内扫描及MRI等可协助确诊。

8、肿瘤侵犯颅底:最常见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犯多数脑神经,颈淋巴结肿大,作鼻咽部检查、活检、颅底X线检查,CT及MRI检查可确诊。


9、舌咽神经痛:易于三叉神经第3支痛相混,舌咽神经痛的部位不同,局限于扁桃体、舌根、咽及耳道深部即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疼痛。疼痛由吞咽、讲话、打呵欠、咳嗽等动作诱发。在咽喉、舌根扁桃体窝等触发点,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喷涂可阻止发作。


10、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可见神经节细胞瘤,脊索瘤,麦氏窝脑膜瘤等,可有持续性疼痛,病人三叉神经感觉、运动障碍明显。颅底X线可能有骨质破坏等改变。


11、面部神经痛:多见于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可延及耳后、头顶、枕颈,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续性,可达数小时,与动作无关,不怕触摸,可为双侧性疼痛,夜间可较重。


12、蝶腭神经痛

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颜面深部的持续性疼痛,并且疼痛呈烧灼样,疼痛的发作也无规律性,可通过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区分。


【西医治疗】

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失效时,可选用封闭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1、药物治疗

2、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疗法

3、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

4、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

5、周围神经撕脱术

6、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法

7、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8、伽玛刀治疗


【中医治疗】

可采用中药、针刺等方式进行治疗,效果确切,无副作用。

一、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首风”、“头风”等范畴。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因为巅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巅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瘀,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故可以辨证施治,针对具体情况处方治疗。

二、针灸治疗

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无副作用。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攒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留针时间尽可能的延长。


【预防和日常保养】

1、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热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发作。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脸;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同时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叉神经痛治疗案例】

【姓名】高XX,男,65岁。

【初诊】2018年9月9日

【主诉】左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三年余。

【病史】三年前因患左侧头面耳部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行抗病毒、针灸、刺血、拔罐、中药等各种治疗,终因祛邪未尽,致使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症——三叉神经痛。三年来,左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每日发作,几无宁日。其后迭经针灸、中药等各种治疗,甚至经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治疗,屡用各种治疗方法皆无效果。三年来发作频繁,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咀嚼食物、洗脸刷牙皆能触发。病势日见严重,形销骨立,弱不禁风。其女儿的同事与我相熟,带至我处,症见:左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剧痛无比,发作时迅如闪电。旋即整个左侧头面耳部如电击火灼,蛇咬蝎蛰,剧痛号哭。每发作持续约数分钟,频频发作,中间几无宁时。舌干红无苔,脉洪大无根。心悸头晕足软,口干不欲饮,便燥数日一行。

【诊疗经过】患者年逾花甲,扶入诊室,大声号哭,见其势不能支,有瘫倒于地之态。遂取针按局部取穴,结合远端取穴相结合,急急下针以救急,暂缓其痛势。待其势稍稳,遂按正常诊疗程序,予以辨证施治。患者因带状疱疹迁延不愈,又因年老肾气衰,致病邪深入根本之地,扰动龙雷之火不能下安宅窟,循胆经上攻,上奔冲击无制。仿李可老先生用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恋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处方:熟地90g,盐巴戟肉、天冬、麦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15g,白芍100g,炙草30g,炒酸枣仁30g,细辛15g,姜炭10g,砂仁10g,肉桂10g。3剂。

走时取针后,又有轻微电击感,遂换三寸长针,予以头面部平刺,尾部胶布固定,嘱留针十二时辰,次日再来取针。

【二诊】2018年9月12日

【病程记录】患者未按约定时间次日来取针,而是自行决定留针三日。自诉因为三年来从未有如此舒服的日子,不愿轻易取针,担心取针后,再针效果减弱。诉服药后,面赤现象消失,大便溏泄,每日睡眠时间极长,几尽18小时。

【诊疗经过】考虑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原方加全虫12只、蜈蚣3条,研末冲服。今日取针后,为了防止再次发作,予以再针,留针一日。

【三诊】9月15日

【病程记录】9月13日按时取针,其后两日未发作。遂停止针刺,只服中药。嘱原方再服3剂巩固。追访3年,未复发。

【注】所用处方中之药物选择及剂量,均为针对病人个体,每个人均需辨证施治,不可原方照搬,一方统治。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