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社交缺失」会有什么影响?

陈国幸医生 发布于2024-12-02 16:28 阅读量126

本文由陈国幸原创


你是否曾经因为没有朋友,而被家人责骂过?


每天除了上下班两点一线,再无其他社交了?


吃饭看电影逛商场,每次也都是自己独身一人?


非工作相关的情况下不与人微信聊天,也从不发朋友圈动态?


你也可以一整天不说话,经常只通过微笑或叹气来表达情绪?


或许你很早就觉察到了这样的长期社交缺失很不好,但是你最后还是选择了退缩,将这种孤独视为生活中不可避免也无法改变的一部分。


那么这种长期社交缺失,

会给你带来哪些影响呢?



01

「长期社交缺失」会有什么影响?


一开始可能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甚至还会给你带来「安全感」


但是长此以往,你可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会渐渐地「失去了表达欲」


几乎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从不跟别人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到了这个阶段,你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社交缺失,你甚至会有点上瘾,但却也「无法跟他人产生深度链接」


而最危险的事情是,一旦你正在经历长期的孤独,它可能演变为「自我封闭」:


你会变得更加敏感,敏感他人说的话或哪怕很小的一件事;

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你充满敌意;

你会经常感到失落和孤独;

你会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来保护自己,这也会让你在别人眼中变得比实际上更冷漠、更不友好。


以致恶性循环。


*自我封闭者往往感到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此被视为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02

为什么会选择「长期社交缺失」?  


*以下内容,不具备任何诊断分析依据,仅是给大家提供一些自我觉察的思路和方法。


或许,你在用“回避”“疏远”,来获得「安全感」


你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受伤,你给自己的环境套上了一个保护罩,屏蔽了所有可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也给自己的身上带上了盔甲,把所有试图闯进保护罩里的人统统推开,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


从深层次来看,你可能并不是怕亲密关系本身,也有可能是怕被拒绝,怕别人不接受自己,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怕碰触到童年的创伤,怕触碰到上一段恋情/友情所带来的影响,或形成新的创伤等等。


心理咨询中,一直强调,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就是改变契机到来的时候。


有一部分人也很少社交,不喜欢社交,但是他们不会痛苦,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秘籍”,可以让自己感到很舒服很安全,不需要通过社交来满足自己内心所缺失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不痛苦,就不需要改变。假如听取旁人说你应该多多出去走走,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自己陷入痛苦中去。

03

案例分享  


我有一个朋友,他也是不喜欢社交,基本没什么朋友。


他在幼年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情况。


成人之后,这些问题对他的社交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他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自卑


因为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而以下所列举的情况,他符合了4项(或更多)情况: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我的这位朋友,也是从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决定需要改变了。以下是他分享的一个自我觉察的思路和方法:


回忆一下,在你小时候,是不是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得到家长正面的肯定?这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怀疑人生”的自我态度


所有人都需要一个安全基地,它会支持自己、认可自己:儿童时代,它们来自于也必须来自父母;青少年时代,它们来自朋友与亲密伴侣;而对于成年人,它们来自关系更永久的伴侣或配偶。


然而,有意思的是,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重复我们父母的情感模式,这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家”的认识。


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是童年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仍然像对待我们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怀疑亲人对你的爱,同时也不相信别人是爱你的


可是,我们不能为这些责怪父母。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可能教会我们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自己,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爱自己他们只是竭尽全力,把他们在孩提时代学到的东西,依样画葫芦地教导给他们的孩子。


如果你想更多地理解你的父母,就可以更多地倾听他们童年成长的生活;如果你抱着同情心去听,你会了解他们的恐惧和严格出自何处。


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对你实施如此方式”的人与你有着同样的害怕和恐惧。

04

如何改善「长期社交缺失」的状态?



1、角色定位


人这一生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只有当你的角色定位准确,人们才会觉得安全,不然很容易产生质疑,不想与人接触。


比如爱情关系里,常常产生焦虑的问题就是:“TA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我?“”我们是不是有未来”等等,这就是显然因为角色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所以,你需要认清楚你的角色,比如“我现在就是只是和TA接触接触看看,不一定要做他女友/男友”,不需要有太多的负担,放心大胆地去与人交往。



2、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


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3、多和安全型依恋的朋友相处。


也许,你的情况是属于高恐惧型的不安全依恋根据调查,恐惧型在所有不安全依恋类型里的比例约为40%,是一种很常见的依恋类型。


恐惧型依恋对于亲密关系的回避性很高,但实际上,是内心对于被抛弃的恐惧,这源自于自己渴望感受到一种无条件接纳的感觉,而这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未曾发生过。


所以,你需要多和安全性依恋的朋友相处。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可以信任依赖他人,也可以适应独处,不患得患失,不担心被抛弃。


当你和安全型依恋的人相处的时候,你会得到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你会感觉到踏实和舒服,久而久之,你就会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向安全型转变。


4、具体怎么做才能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你可以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假如对于你来说,第一个星期就需要开始跟熟人接触,你觉得挑战太大了。那么我们降低起始级别。


例如,先从融入热闹的环境中开始,例如吃饭只堂食,生活用品只在线下购买等等,在这个购物点餐的过程中,多说几句话,多问几个问题。以此类推。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真的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解决目前所遭遇的困扰,请尝试联系我们并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勇气的表现。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寻找你感到孤独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心理咨询针对你的孤独进行自我疗愈,帮助感到孤独失落的你正视自己的孤独并缓解这种孤独的情绪,重获健康、令人舒服的自我。



挂号.gif陈国幸.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