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别人的「二手经验」毁掉你的「一手人生」

陈国幸医生 发布于2024-07-19 10:13 阅读量317

本文由陈国幸原创

-----------------


在你生活里,是否存在着一种「复制感」?


购物,复制热销榜单的推荐;

穿搭,复制热门穿搭博主的推荐;

吃饭,复制人气最高网红打卡餐厅;

高考后,放弃了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

毕业了,听从父母所谓的稳定投入工作;

结婚时放弃了爱的人选择父母满意的对象;

成家后,你的生活只有家长里短没了自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热衷于将他人的经验,搬进我们的生活,明明“我”还是一手的人,却过上了“二手”的人生,毫无个性可言。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中,提出了「二手生活」这样一个概念:


“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让禁忌阻碍你的视野,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我把这叫做二手生活。”


这就是近期热词「二手生活」的含义。



有人说,参照别人的经验之谈,能让“我”体验到安全感,尤其是在许多未知的事情时,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过上稳妥的生活,毕竟前面已经有人试错了。

 

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们太害怕犯错了,所以我们选择用他人的经验,来对抗内心的不安。


与其说是选择了“安稳”,不如说是“依附”其上,我们需要依附在他人的生活经验上,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认同。

 

这一心理认同模式,让我想到一个词「粘附性认同」


01

什么是粘附性认同?


「粘附性认同(Adhesive Identification)」是由精神分析领域心理学家Esther Bick提出的概念。


它原指的婴儿在面对严重安全感焦虑,尤其是当婴儿感到其身体自我连贯性(Self-Consistency)受到威胁时,为了消解内心的极度的担忧和恐惧,而触发的特定的心理防御模式,即通过紧紧抓住依附某物,形成一种被包裹的感觉,来获得一种初步的安全感。



补充说明:


「自我连贯性」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自我形象(身份)以及个人经历之间保持的一种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觉。它涉及到一个人如何整合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连贯的自我认同。



在此现象的基础上,粘附性认同就延申出,通过依附于某物,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自我身份认同的含义。


在安全感确立方面:


粘附性认同对于外界事物的过度依赖性,常处于这种模式下的人,往往意味着「自我主体性」的薄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


他们无法从内心出发去评价事物的价值,而是依赖外部信息(如标签、他人的评价)来做出判断。


这种依赖使得他们在独自面对选择时常常感到迷茫和不安,因为他们缺乏一个稳定的内在标准来指导自己。这或许是他们容易陷入「二手生活」的一大原因。


而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


因为自我身份认同课题,涉及“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我需要什么”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粘附性认同者会在此过程中,陷入过度依赖外在权威或他人观点之中。


例如,社会中存在一种庞大的观念“没有结婚和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此,有一批人到了年纪,就会被亲情裹挟着走进定俗成的生活。


这时,尽管夫子皆有,但内心常常冒出一个疑惑“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吗?”孤独和迷茫,这种感受的出现,正是因为盲从外界观念的不稳定性,让他们开始对生活的实感产生困惑与游离。


所以,我们该如何摆脱粘附性认同,逃离二手的局限,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呢?


02

不要让别人的“二手经验”

毁掉你的“一手人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过这么一句话:


若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这句话其实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至少对于我们今天讨论「二手生活」而言,这句话引出一个疑惑——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属于听命于自己的生活?


重塑生活的「自我感」


自我感的重塑,这乍一听,似乎十分的抽象模糊,让人毫无头绪,但其实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需要我们找到渠道,进入“我”的世界,便能发现它,在这里十分推荐使用「记录法」


准备好一张空白的纸,一支笔,以及进入一个安静的空间,便可以开启探索之旅。


1、首先尝试在内心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看重什么样的价值观?”


针对这个问题,列出所能想到价值观,并选择出你最认同的。


2、接下来,反思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这个价值观的场景。


例如,创造力是你的价值观之一,那么创造力在哪里出现?是在你的人际关系中吗?还是在你的职业生涯中?


如果创造力离你的生活还很遥远,那么就思考,你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接近它?如果我不做出行动,我会失去什么?近期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


当你将这些问题一一回答,你就会发现,你对自己的了解,也在慢慢加深,甚至发掘了一个未曾被展示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你开始知道自己的想法,你便知道,外界形形色色的声音,哪些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需远离的。


当你开始懂得拒绝“非我”的声音时,这就是生活自我感重塑的标志。



给予自己犯错的空间


安稳的选择,未必是你最好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兴趣,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相反,过度依赖他人的经验,可能会让人错失探索自我、实现潜能的机会。


当我们愿意给自己犯错的空间时,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想法。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说的就是如此。


成为生活的“体验者”


在做每一件事时,尽量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要浅尝辄止,不要“重结果,轻过程”。


例如,决定去旅游时,有些人会倾向于选择最热门的旅游攻略,我们将旅行感受粘附于旅行攻略上,将旅游时将景点化作一个又一个打卡点,全然忘记了旅行的真正意义——“体验”


浅尝辄止的体验方式,往往会拉平我们对于生活的感知,也难以在生活里获得一手生活的感悟。


有时候,生活里的不起眼时刻,其实也充满着深度感受的契机。四季更迭的树叶、不同湿度的风、习以为常的路,飘着浓烟的饭店...


当我们用体验者的视角,去发掘生活的丰富性时,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一大片区域,等着你去填充色彩。



所以,勇敢地去拥抱万千可能性吧。


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命,去爱我们所爱。


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既然入局,请务必尽兴。


挂号.gif陈国幸.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