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焦虑来源于提升自己来对抗焦虑的途径。”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段发言:
“总是感觉很焦虑,有危机感!想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还比我努力,就特别的烦躁,总想努力,但感觉找不到方向。明明手机里塞满了各类知识付费APP,大脑却依然空空如也,感觉一直在追赶,好累。”
01
有一种焦虑,
叫做「我好害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被超越」的恐惧。
但我们生活的环境从小就给我们塑造了一种「比较性的」、「竞争者」的氛围。
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别的同学获得了三好生的殊荣、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你的妈妈也知道了,然后妈妈说了一句:「你看,同样是玩在一起的,人家学习成绩怎么那么好?」,当时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满满的嫌弃。
当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事情不胜枚举,而这种环境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在于激励我们成长;坏处是我们会觉得如果自己不努力,也许会被他人抛弃。
所以许多时候,当我们看到诸如此类的“你正在被同年人抛弃”的鸡汤文时总能结合眼下的困境触碰到心里最紧绷的那根弦。
我们几乎每天可以从社交圈里感受到一种「被超越」的不安和压抑,当看到别人收获了成功,便会下意识的感觉自己不够强,并得出结论「如果我足够强大就不会焦虑了」。
这时大脑的反思机制就会自动开启 ,然后开始对我们进行自我评价。而长期被应试教育观念下统治长大的我们步入社会后,会习惯性的用学校学到的旧方法,去解决人生的新问题。
此刻,反思机制必然会得出「我们没有努力」的反馈,我们的大脑便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去抵御这种焦虑感,因而产生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防御机制。
补充说明: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五大类防卫机制
逃避机制「压抑、否定、退行、潜抑」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自骗机制「反向、合理化、仪式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
此类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欺骗他人。
攻击机制「转移、投射」
当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代替机制「幻想、补偿」
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建设机制「认同、升华」
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
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
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
02
你是哪一种努力?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看到朋友小王也转发了免费学习的课程海报。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互联网运营,却常常抱怨自己生活太压抑,为什么工作那么努力却还得不到晋升。
她常开玩笑说:“你造,我有多努力吗?”
小王也不是第一次转发类似的课程。每次看到她的转发我都感觉是:这姑娘好上进,天天在学习。
于是我下意识地去找小王聊了一下。我问她:「你每次转发的课程都去上了吗?」
小王笑说:「每天下了班就想回去躺着,感觉身体被掏空,哪儿还有心情上呢。」
我问:「那你为什么每次都要转发?」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有学习的机会,应该去争取,这样显得比较努力。而且别人都转发了,不转不好吧。」
说完又打开了王者荣耀。这大概也是一种不甘于现状的焦虑的现象吧。
其实,不只是她,许多人都是这样,刚步入社会不久,为了快速成长参加了很多所谓大师的线下或线上课程,希望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所有的知识,并非常乐于在人群中表现自己。
然而,每一次上课,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走神,能够吸收进去的少之又少。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只是在为「努力的感觉」而努力,空有「忙碌的姿态」,却没有「透彻的深思」。
03
受限于超我,调节着本我
也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这样的「假装努力」真正的目标指向在于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难以承担失败的风险,可又极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飞跃的进步。我们希望通过摆出勤奋的状态去获得人群中的优越感,令别人对自己另眼相待。
于是防御机制告诉我们,可以去假装努力,这样既不用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挫折,还能获得虚幻的成就感。
还有一种努力,是追求状态的努力。
当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经验里曾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历,便不自觉的去模仿,并且坚信“爱拼才会赢”。
我们开始参与了竞争:加班分析客户,请教研发部的工程师,认真了解各种技术和专业知识,挤在地铁里听[得到],上厕所都在英语打卡,温顺的眼神里,渐渐开始夹杂着狼性的光芒。
我们害怕被落下,但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于模糊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心里其实也没底,也许相对于努力,我们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感觉。
但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开心。并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为了飞速进步,我们牺牲了太多的个人生活,工作不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本质却成了工作,如此南辕北辙,让我们感叹虽然越努力就越优秀。
但越优秀越失去自我,越没有自我就越显得焦虑重重,最终的结果导向就是——越努力越焦虑。
04
不否定努力,把焦虑和努力说给亲密的人听
我们不否定努力,因为努力和吃饭一样,是人基本需求。
但是你在吃饭时也会选择恰当的时间?你会每顿饭都吃的特别撑吗?不会的,所以,努力也需要看时间和程度。
对于努力,我们提倡3分勤奋,7分跟随内心。
要知道如果努力的成分太多,努力就会变得不真实,那么很容易因为失败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结果是更加的焦虑。
如果跟随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情况去努力,那么就算失败也不会有产生过多的挫败感。
因为「我的努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源于自己喜欢」。
要知道:我们的焦虑,往往是想「控制不能控制的事情」,又不想「对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负责」。
面对越努力越焦虑,我们不妨试着反向寻求解决方法:
对不能控制的事情,顺其自然;对能控制的事情,专注精进,真实的去努力。
所谓的“真实”,就是“此时此地”的东西,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去把控我们能控制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身心完全投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
我想为什么有的程序员能每天抱着电脑敲代码也不知疲倦,大多是源于能聚焦当下,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并不感觉枯燥和痛苦。
最后想说的是,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有好处的。一定程度的焦虑能让人表现更好,只有知其所终,心有定所的人,才能学其当学,为其当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正不足。
可以把你的焦虑和努力和你的好朋友和爱人或者家人一起探索和共同感受。
当然如果超出了自己能够承受焦虑的范围,不能够自己很好的去处理焦虑情绪,我们还是建议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你一起获得提升。
在努力的过程中,不需要保证每一步都是跟结果正相关,只要符合想要的结果即可,成长的道路难免有些曲折,即使焦虑会使人生增加了困难,但是只要勇敢面对,把握当下终有千帆过尽的那一天。
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不需要立刻看到遥远的路的尽头,只需要看到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
如果,焦虑抑郁情绪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节奏,或许你需要一些外界的声音和力量,帮助你摆脱眼下的困境。不妨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专业的分析视角+可实操的方法论,陪伴你找寻自我焦虑根源,从根源改变自己,唤醒自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