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性格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陈国幸医生 发布于2023-09-13 09:56 阅读量966

本文由陈国幸原创

澳大利亚画家 Wanda Comrie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抑郁症:


桌上有一杯水,我好渴,但却伸不出手。


别人以为我懒,是啊,我有意志,也有力气。


但我“病”了,这是种意志控制不了力气的病。


我整个生命因此失去了活力。


抑郁症最大的痛苦并非多数人以为的“不快乐”,而真正让抑郁症患者崩溃的是“没动力”


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个朋友,23岁,确诊重度抑郁4年了。


她生病的时候,朋友告诉她想开点,她苦笑了一下,她说别人告诉她“想开点”的时候不知道她脑袋里其实什么都没想,但是每一刻都感受到痛苦。


有人说多出去走走就好了,她不知道怎么回复对方,自己很累很累,那种感觉像是溺水,你无法呼吸,身体好像一直不断地在下坠。


站起来两眼发黑,勉强走5分钟就会喘不上气来。


她经常说自己好累,可是睡不着啊,整晚都在做噩梦,


又在凌晨惊醒,她一直在拼命阻止自己在凌晨结束一切的念头。


她控制不了自己自残的冲动,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去纹身穿孔她说这是她能想到的最后的保护自己不伤害自己的方式。


她非常瘦,但是每天都有坚持吃饭,她说吃饭其实是很痛苦的,食物的味道很恶心,每次吃完饭就会拉肚子。


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看起来是完整的一个人,却无法主宰自己的肢体起床洗澡收拾房间这些你们看来很普通吧,但是对我来说很艰难。


有段时间,她的微信昵称是“吸血鬼”。


她有好几个月都没拉开过窗帘,害怕阳光照在身上,


看到阳光就像是火烧到皮肤一样刺痛,必须躲在暗处才能获得一点点安全感。


但是只要是状态好一点了,她就会把窗帘拉开一点点,露出一个小小的缝隙,坚持5分钟、15分钟。



然后在日记里写上“你很不错哦,你做到了”



而她最新的朋友圈动态是:




今天有好好洗脸,希望明天中午能起床。

2天前


澳大利亚画家 Wanda Comrie 


|你对抑郁症的了解有多少?


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重度抑郁障碍误诊率高达65.9%,总体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而抑郁症患者采取科学有效治疗更是少之又少,根据调查甚至只有10%的人选择去专业医院或者专业机构就诊。


很多人往往要到十分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很明显的异常,继而被察觉和重视。


那么,哪些人较容易患上抑郁症?


潜在有抑郁症的人,

都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01、反刍思考(过度思考)


过度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指人们在经历了负面事件后,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以及事件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反复思考。


耶鲁大学的苏珊·诺伦-霍克斯玛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过度思考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


比如一些抑郁症患者出现问题总是翻来覆去思考,这个过程中不自主就会把自己带入到无穷无尽的负面感受中。


而且会过度思考的人往往处理关系也有问题,他们会比较敏感多疑,盯着他人缺点错误不放而导致关系破裂。


澳大利亚画家 Wanda Comrie

 

02、低自尊者


低自尊者会将所有问题归结在自身,他们对自己极其不自信。


他们会因为自己的长相、性格、甚至自己本身的一切都不满意,久而久之陷入深深绝望中,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essness)。


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人就会长时间抑郁,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是判断抑郁症的重要标准之一。


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几周甚至几个月一直都是抑郁,就有可能是抑郁障碍了。


03、原生家庭不佳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照顾和情感的交流,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出能适应环境的品格,成年后即便遇到挫折,也能从温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说:

孩子其实是张白纸,也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观念,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父母。


比如,当家庭不能经常鼓励孩子,甚至打压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极其自卑,所以不健康的家庭也是抑郁症的温床。


澳大利亚画家 Wanda Comrie

 

04、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希望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脑子中的标准发展,一旦事情没有按照自己头脑发展就痛苦不已。


这类人也很容易陷入抑郁的陷阱。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这一倾向在很多时候是具有优势的,这给予他们强烈的动机去努力达成目标。


而另一方面,是对错误的规避。犯错、失误、哪怕是一点瑕疵,都是不能容忍的。


生活中我们更加常见的往往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错,而不是追求完美。


心理学家Brene Brown这样解释何为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


“它其实并不是对于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有个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无瑕,那么我就能够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责(blame)来自他人的指指点点(judgement)。”


如果长此以往,他们根本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要求,这是很危险的。


文章的最后,

有几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如:《情绪自救》《战胜抑郁》、《正念》,还有一本书是《战胜强迫症》,对于克服焦虑、恐惧、强迫思维是非常好的书籍,书中的方法相信会在情绪管理方面给到你很大的帮助。


假如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有抑郁、焦虑、强迫等负面情绪长期无法缓解,都可以联系我们。


挂号.gif陈国幸.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