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这些社恐的小时刻
小时候玩击鼓传花,到自己手上音乐突然停了;
导师或者上司说:“我给你打个电话说说这个事”;
下班的时候和不熟的同事挤同一辆电梯;
被迫和一群不熟的人玩狼人杀这种纯聊天社交游戏;
去新环境要在人群中心作自我介绍
……
这些时刻,总是让我不自主的被迫打开触须,感受和记录当时的紧张和压迫并且任它疯长发酵,然后汇聚成了「恐惧」。
记得低年级的时候,
声音还没到变声期,那时候被很多大人夸声音清脆好听。
为此还被语文老师开小灶辅导怎样有感情的去朗读课文,想到课文读得好这件事,算是小时候的自己拥有的小小闪光点吧。
后来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我会抵触这个闪光点的呢?
好像是在一次语文公开课。
本来一切都按老师之前说的来,指定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回答问题就结束的。
但是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头埋在书本里的我却被点名带大家朗读课文,我完全没反应过来...
人生中第一次上公开课,教室最后面的几个“领导”已经让我很紧张畏缩。
我在老师的引导下站起来,站得笔直,却一个声音也没能发出来,在那几秒里,只觉得我的身体有种被无限拉长的感觉,所有的视线投向我,快要把我洞穿...
妨碍到别人、拖累了老师的愧疚感让我不敢抬起头来张望,就这样一直僵直着,直到老师打圆场让我坐下。
课后,老师留在讲台上收拾材料,身边簇拥着几个成绩拔尖,刚刚回答了问题的学生,我想道歉但是已经没有位置去接近。
老师瞥到了我在位置上要动不动之后轻飘飘的安慰了一句“唉没事儿,是老师提前没打招呼。”转而又失望的叹了下气“要是你敢读的话,本来可以很完美的。”
从此我就很怕“要是你…本来可以…”的句式了。
再到初中,
开始有老师夸我英文发音标准好听,让我代表班上参加英文演讲的时候,即使感兴趣,但也会因为担心做不到“完美”,每次都是摆摆手作罢。
自己去拒绝机会,表现得不在意,不让别人有说“要是你…”的机会。
后来步入大学,远离家乡,
一个满是陌生人的地方。不再像高中一样只要安安稳稳的坐在自己桌椅上埋头学习就好,大一新生面临的强制社交太多了,新班级介绍,选修课混班交朋友,社团、学生会等等。
学校里仅仅只有几面之缘的“熟人”太多,连去超市买包卷纸对于社恐来说都等同于穿越「雷区」。
远远看到了貌似是同一个社团的学姐抢先走进了超市,那我一定会先在其他地方绕个几圈,避免遇到,避免要开口寒暄打招呼。
日常我会羡慕那些开朗外向的人:
小学课上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
能和每个人做朋友的“万人迷”、
甚至自如和陌生人打招呼问路的路人...
面对生人的时候,为什么自己总是很不适的状态呢?
没办法主动去交新朋友,不能展现自己,心动的机会也因为畏畏缩缩而错失,这么多年以来,因为社交恐惧,因为没有迈出去的那一步,我到底错过了多少可能?
社恐就像四周向我聚集起来的雾气,阻挠我和他人、和社会的正常交往。
每个人都需要被人包围、在人群里感受疗愈,我也同样渴望和人的交集,但是在雾气中心,我找不到出路。
害怕被拒绝、害怕冷场、害怕被否定…
社恐眼里的“他人社会”永远有太多危险,永远都是张牙舞爪的恐怖禁区。
在恐惧和向往的拉扯中,这种像是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生活足够安全,但是也让人窒息。
但余生漫长,不管怎样,还是要坚持尝试,触摸浓雾后的可爱世界。
至少昨晚,睡了一个好觉...
很多时候,我们社交的不自信都来源于在现实遭受到的打击。
我们给出的方法次次被否决,我们提出的意见没有人搭理,我们做出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断。
这时,我们的认知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就会不敢在去尝试。
很多社交恐惧都来源于童年影响,童年,是一个人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如果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中,老是受到批评,否定,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不自信。
或者是曾经心理遭受过创伤。
比如被霸凌,被虐待,经常被打骂呵斥等,这些都会对人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严重时会导致对其他的事物也一并产生恐惧,不敢接触外界事物。
01
社交恐惧症的8种心理表现
恐惧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
自卑心理:
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孤僻心理:
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持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社会交往。
害羞心理:
表现为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封闭心理:
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饰起来,试图与人保持严格的距离。
自傲心理:
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尤其表现在两代人的关系上。
敌意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形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逃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心理行为。
干涉心理:
表现为专门打听、传播或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厌恶情绪,影响彼此关系。
02
社交恐惧在生活中的常见表现
1.完全不喜欢接电话,手机响了假装没接到。
2.硬要跟不熟的人聊天,就会非常焦灼。
3.不想成为任何场合的焦点,希望自己没有存在感。
4.去任何社交场合,都希望有熟悉的人陪在身边。
5.跟熟悉的朋友一起玩,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我们就会很拘谨。
6.很害怕陌生人来搭讪,会无所适从。
7.遇到发传单的人,避免跟对方眼神接触。
8.必须要说话的场合,准备好了,结果到现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9.迫不得已要在大庭广众下说话,要提前焦虑很久。
10.打电话或者视频的时候,突然让我们跟不熟的人聊天。
11.“你还记得我吗?”这句话真的好可怕。
12.家里来了不熟的人,需要自己去接待,全面崩溃。
13.过年的时候,爸妈总是拖着我们去见他们的朋友。
14.饭局上要敬酒,简直尴尬到爆炸。
15.过生日,别人唱生日歌的时候,很尴尬,因为大家都在关注我。
16.旁边有个话痨,就会很安心。
17.超级羡慕那些会说话、擅长社交的人。
18.逛街的时候,只要导购员过来搭话,就会想马上出去。
19.害怕别人临时约自己,因为要马上给答复,来不及想理由拒绝。
20.在朋友圈只点赞,不留言,怕一旦留言,就要聊起来。
21.打电话的时候,如果对方不主动结束谈话,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22.被领导强行派去陪客户吃饭,有种被逼良为娼的感觉。
23.喜欢熟悉的环境,特别想回家,一到家就会特别放松。
24.有时候跟朋友合租,要是室友带了朋友回来,我们就会躲在房间里。
25.经常会被别人说成是“高冷、装逼、不好接近”。
26.微信上,有时候没有及时回复对方,不是因为不喜欢对方,而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27.进电梯,一进去就会站到最角落,生怕跟人接触。
28.坐公交车,有的公交车下车的时候,需要你喊一声,司机才会在站台停车,很害怕要喊那一声。
29.准备开门出去,听到对面邻居也要出来了,就会等一下,先不出门。
30.跟朋友聚会,一群人出来,结果走着走着,只剩下两个人,最最尴尬。
03
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你无法迫使社恐奇迹般地离开你的生活,但你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帮助和社恐「友好相处」,让它不再控制你的生活。
社交恐惧症会一直是你性格的一部分,但它不再控制你的生活,也不再使你烦恼。
这里有很多方法、诀窍、技巧可以帮助你,在我们继续往下看之前,我需要你先牢记以下几点:
● 不要觉得社恐丢脸。很多年来我都以自己的社恐为耻,责备自己“软弱”。但事实是,社恐与你的性格强弱无关,它只是一种特质。
● 社交恐惧非常普遍,远超你的想象,程度从轻到重不等。
● 恐惧症不会一夜转好,做好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
● 注意不要只努力几天,就退回去看电视和上网闲逛。
● 虽然上网获取信息、寻求支援确实很吸引人,但一定要警惕网上信息。
行动方法论-制订计划:
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一切都会而且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制订一个计划是个好主意,它会让你走上正轨。
研究表明,懂策略的人更有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
我的建议是:至少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起草你的计划,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写上明确的日期,在安排时间时一定要现实一点。
预约心理咨询师:
或许现在就可以预约,避免因退缩导致计划搁置。如果你感到紧张或情绪化,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可以选择提前预约。
写一张你身体和情感症状的清单,以帮助你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状况。
心理疗法:
想想什么治疗最吸引你,并在网上做一些研究。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些专业的建议,也可以联系我们,我们的心理分析师会给根据您的情况给您推荐适合您的心理咨询师。
在我看来,如果你感觉还好,就应该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或者「暴露疗法」,因为这对社交恐惧症非常有效,同时也有助于你建立自信。
自由放松时间:
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小时的放松时间。就像我的放松时间是在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天下午各一个小时。
将这个时间段提前告知亲人朋友,以避免打扰,放松时关掉你的手机。
放松时可以做任何事:读书、看电视、泡澡。关键是利用这段时间给自己充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