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依恋-
以下的内心活动是不是每一个「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都曾经历过?
“你在干嘛?(疑问)吃饭了吗?想你啦。”
过了一会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画风就变成了:
“你怎么还没有回我信息,你在干嘛?(质问)”
并开始在内心怀疑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觉得自己烦了,不想搭理自己。
焦虑依恋的人在恋爱关系里被评价过最多的词应该就是“作”,这也是焦虑型依恋最外显的表现。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总是会感到不安全,以及随之产生的焦虑感,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1944年提出的“依恋理论”中,将人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大类,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及矛盾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是指在关系里感受不到伴侣的爱和信任,希望伴侣能够拯救自己,或者使自己变得更加“完整”的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
01
焦虑型依恋的具体表现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恋爱中通常会让对方有十足的“恋爱体验感”。
因为他们一旦进入关系则会百分百投入进去,很会制造惊喜和浪漫,也会很粘着对方,擅长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这也是他们被称为“天使”的原因。
而焦虑型依恋还有另一个名字——恐惧型依恋。
因为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恐惧,他们最恐惧的事情就是被所爱之人抛弃。
这种恐惧使得焦虑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感到患得患失,并且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所做出的一些“控制欲”过强的行为。
在亲密关系里焦虑型依恋有三个主要特征:
1、容易越界,非常依赖对方并想要独占对方。
如果能够与焦虑型依恋的人保持一定的相处距离,那么你会发现他们真是温柔又乐于助人。
不过,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他们身上最脆弱也是最麻烦的地方便会浮现,明显表现就是非常依赖对方,时时刻刻想和对方粘在一起,关系的界限变得模糊,将对方视为自我的延伸。
当对方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无暇顾及到焦虑型依恋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愤怒以及被背叛。
他们希望对方能够24小时和自己待在一起,如果对方做不到,那就是“不爱他”的证据。
2、为心爱之人设置重重关卡。
焦虑型依恋的人其实是非常渴望与对方亲密的,但同时他们无法停止去怀疑对方是否想和他们达到同等程度的亲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焦虑型依恋似乎总是在给想要与他们亲近的人出各种难题,只有表现完美地一一解开了那些测试题,才能获得走进他们内心的入场券。
不要高兴太早,这只是入场券,等到真正与他们走近后,仍然会有源源不断地难题向你抛来,一旦你无法通过他们的考验,或者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则会激起他们的创伤体验,轻则冷战、吵架,重则直接导致分手,老死不相往来。这又引出了焦虑型依恋的另一个特点。
3、强烈矛盾:既渴望爱,又害怕自己被抛弃。
作为焦虑型依恋的伴侣很多时候已经被折磨出了应对经验,但仍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无法给出焦虑型依恋想要的反应。
当他们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时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极端性思维里,
比如,伴侣明知道我是个社恐,还来问我要不要和他的同事一起吃饭——他对我根本就不上心了,连这都考虑不到,他一定没有以前那么喜欢我了,那我也要把对他的喜欢收回来。
焦虑型依恋的人很容易就会认为他人要伤害自己、责备自己,因此感觉厌烦。
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没有优点、不配得到他人的爱,所以他们时常给人感觉非常矛盾,时而讨好时而冷漠,这个矛盾感也会外显在他们行为和言语的方方面面。
他们擅长折磨他人,更擅长折磨自己。
很多情况下,焦虑型依恋的攻击性并不仅仅指向伴侣,更多的时候都是指向自己的。
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会介意很久,花很长的时间生气,无法平复心情,许多伴侣就在这种长久的消磨下心灰意冷地离去。
这种离去在某种意义上验证了焦虑型人格最害怕被抛弃的恐惧,焦虑型依恋的人因此陷入负面、否定自己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02
为什么“我”是焦虑型依恋?
1. 基因决定了我们的依恋类型
在心理学中,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我们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刚出生的婴儿,它们身上也具有一些个人气质,比如有些婴儿一出生就哭闹不止,另一些婴儿则较为安静平稳。
有些婴儿天生就比其他的婴儿有更多的情感需求,这也要求养育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照料和关注。
2. 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深深地塑造着每个人的依恋模式,而依恋模式又从根源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人们对于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理解,可以说原生家庭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人从一出生就非常需要母亲的照料,想要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提供了足够多且易获得的拥抱和支持,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起着非常强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来自最初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拥抱或身体接触,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也是孩子依恋模式形成的起点。
拥抱这个非常原始的动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儿童而言,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即上述所说影响依恋的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发展。
拥抱能够促进孩子分泌生长激素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等。
如果一个母亲在心情好的时候就非常宠爱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置之不理,这个母亲本身可能也是一个焦虑型依恋,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无法给到孩子一个稳定的依恋系统,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了也很可能重复母亲的焦虑依恋的模式。
3. 创伤经历
在幼时遭受过重大生活事件冲击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风格。
比如,幼年时生活的城市常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而变动的孩子,面对这种生活上的突然变化,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即使去了一个新的地方也担心会被父母再次带去另一个城市,这种无法磨灭的恐惧心理如果未被家长及时识别到并加以安抚,最终会导致焦虑依恋的形成。
03
焦虑型依恋该如何自救?
1. 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安全堡垒
这个安全堡垒必须得满足五个条件:
(1)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2)同理心。必须具备一定的感受力,才能够对他人的需求有所察觉,如果缺少同理心,那么则很容易做出或说出伤害焦虑依恋的话。
(3)回应。当焦虑型依恋向其发出信号或需求时能够给予回应,即使无法做到及时回应,也能够在事后给出合理的理由来解释。
(4)稳定。不管心情如何,都能较为稳定地展现出人格的同一面向,以一贯的态度回应焦虑型依恋。
(5)无话不谈。能够让焦虑型依恋卸下心防去给出信任,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也需要对方首先主动地亮明自己,展现出一个不加批判的包容形象。
这个安全堡垒不一定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也可以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朋友、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当焦虑型依恋拥有了一个能够无话不谈的对象时,他就能从中得到滋养从而把其当成媒介作为做出改变向外探索的第一步。
2. 建立觉察情绪的习惯
首先对自己过去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依恋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自己在某一些外因的刺激下会做出何种情绪反应有着深刻把握。
每一次控制不住地对他人倾泻自己的情绪时都是一个很好的觉察机会,觉察得越多,做出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远离回避型依恋
对于焦虑型依恋来说,回避型依恋对他们有着无法言喻的吸引力,但是回避之于焦虑就像是披着蜜糖外衣的砒霜,他们的回避行为只会激起焦虑型依恋的深层恐惧。
大起大浮的情绪波动并不象征着“爱情”,相反,和安全型依恋谈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更能给焦虑型依恋带来安宁和幸福的感觉。
4. 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去积极探索世界,寻找一些兴趣爱好,增加自身与世界链接的端口,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谈恋爱更有意思的事情,就算你觉得还是不如谈恋爱有意思,起码可以分散一部分你的注意力,将一部分注意力收回在自己身上,这也会使得你自身魅力大增。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曾经的焦虑型依恋者,我深知这一路走来有多难,我也仍然走在学习如何接纳自己的路上。
情绪总是失控,难以痛快无压力地将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的感受并不好受,毕竟谁不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体面的成年人呢?
可我知道的是,你必须亲手构建起自己的生活,只有将那些你视而不见的长久存在并且对你的生活持续不断造成影响的肿瘤亲手斩断,你的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