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时,判断病情的“寒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医讲的“寒”就是使人产生收缩发紧的反应的事物。例如一阵冷风吹来,身上起鸡皮疙瘩,鸡皮疙瘩便是人体受寒后立毛肌收缩发紧产生的一种现象,这阵“冷风”便属于中医讲的“寒”的范畴。
中医讲的“热”是使人体产生膨胀发热反应的事物。例如冬天打火锅时,我们身体会暖和、舒展起来,这种状态与人体受寒时蜷缩僵硬的状态是截然相反的,此时进食温热的食物便属于中医“热”的范畴。
从理论上讲,“寒”与“热”似乎是很容易区分的两种事物。但实际操作起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寒”与“热”的界线有时是模糊的,而且寒与热可以同时存在一个患者身上,因此鉴别寒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本文所讨论的感冒咳嗽的寒热鉴别,只针对较为简单的情况。而复杂情况,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实在不好掌握,这里就略过了。详细的寒热鉴别要点如下:
(一)明显的吞咽时咽痛、大量的黄稠痰或鼻涕,基本是“热”。
这里要提醒一点:早上刚起床时鼻涕或痰黄稠,后续痰或鼻涕转为淡黄色或白色,那么这种情况不是“热”,而是“寒”为主。之所以早上的分泌物颜色较黄,是因为整个晚上分泌物没有清理,水分蒸发,分泌物浓缩后导致颜色较黄。
(二)清鼻涕、白痰,全身痛,明显的畏冷,为“寒”。
(三)鼻涕或痰呈淡黄色,或者白色透明为主、带一些黄绿的——“寒”为主,有少量的“热”
颜色越黄,代表热越重。分泌物黄色或绿色,都代表热。
(四)明显的吞咽痛,流清涕,没有明显的畏冷,“热”的可能性大。也就是说吞咽痛的优先级更高。风热感冒早期可以出现流清涕。
(五)全身痛,明显的畏冷,同时有吞咽痛——寒热并存,多数人“阳”以后的典型表现。
(六)发热与否并不是判断寒热的依据。寒邪可以导致发热,热邪也可以导致发热。
最后再提一下吃药的注意事项。一般来讲,如果病情判断准确,感冒咳嗽类疾病服药2-3天后都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如果2-3天 后仍不见效,甚至反而加重,大概率是判断错误,应及时调整用药。治疗过程中,分泌物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如由黄转白,或由白转黄,说明病情已经发生变化,应及时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