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新冠、支原体、流感?

陈世杰医生 发布于2024-01-19 09:53 阅读量797

本文由陈世杰原创

先说结论:中医的体系里没有这些概念,也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也不需要区分究竟是哪种病原体导致的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是西医里的概念。在中医的体系里,这类问题统称为感冒咳嗽,只需要区分出“寒热虚实”就行。


过去的一年里,各种呼吸道传染病一波接一波——支原体、新冠变异株、甲流、乙流、腺病毒等等,反复咳嗽不愈的患者门诊屡见不鲜。其实,对于这类病情,中医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医能治疗这类疾病,都是治了很久才会想到来中医碰碰运气,或者一路检查也没检查出来什么问题才会想起看看中医。前面说了,中医没有细菌、病毒这些病原体的概念。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纳闷了:中医都不知道这些病原体,又怎么能解决这类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许多问题不会仅仅存在一种解决方法。就跟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可以有多种解法。


在西医的体系里,病原体分为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真菌等等。那么,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设计一款能够杀灭这个病原体的药物。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上面的解法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解法,很多病原体并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而中医的体系,不关注病原体究竟是什么,而始终关注——病原体作用于人体后,人体的平衡发生了什么样的偏移。例如感染支原体后,身体出现了“风寒感冒”的表现,那么中医便会给出“受了风寒”的结论;如果感染后出现了“风热感冒”的表现,那么中医便会得出“受了风热”的结论。这里的“寒”代表机体失衡的情况为寒过重,他可以表现为恶寒发烧、身体疼痛、清稀的痰或鼻涕;“热”则代表机体失衡的情况为热过重,他可以表现为咽痛、黄稠的痰或鼻涕。如果判断为“热过重”,那么就用“清热”的药物使人体恢复平衡;若是“寒过重”,就用“散寒”的药物使人体恢复平衡。这便是中医的独特解法。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认识人体和疾病的体系。认知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便是自然之理。在面对突发未明病原体的瘟疫时,中医这套解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不需要知道病原体是什么,就可以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在非典和新冠流行期间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民众并不清楚中医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优势。其实,瘟疫自古以来就有,而中医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也相当丰富。中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伤寒论》《温病学》就是古人治疗瘟疫的经验的智慧结晶。


思路决定出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