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30岁
2023年6月7日 初诊
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咳痰,伴胃痛、纳差,服用“小柴胡颗粒+风寒感冒颗粒”后无明显改善。现来诊,症见: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1℃,畏寒怕风,汗出如洗。咳嗽咳少许白痰,晨起较重。纳差乏力。舌淡,苔白腻,脉象缺如。6-6肺部CT:双肺上叶、右肺下叶多发斑片影(右肺下叶明显)。
诊断:肺炎——阳虚,痰湿,表寒
用药:柴胡10 桂枝15 干姜10 党参15 炒白术20 法半夏15 陈皮10 茯苓20 杏仁10 厚朴10 细辛6 五味子10 当归15 甜叶菊1 甘草10 ,3剂 。3小时一次。嘱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避风,补充电解质。忌口生冷、海鲜、水果。
2023年6月8日 二诊
今晨体温37℃。晨起少许黄痰。咳嗽稍减,出汗多,怕风。胃纳一般,大便可。舌淡,苔白腻,脉象缺如。
诊断同前。仍漏汗,桂枝、黄芪加量。
用药:柴胡10 桂枝30 党参15 炒白术30 黄芪20 法半夏15 陈皮10 茯苓20 杏仁10 厚朴10 干姜10 细辛6 五味子10 当归15 甜叶菊1 甘草10 ,3剂。3小时一次。嘱叩背辅助排痰。
2023年6月9日 三诊
今晨体温36℃。昨日最高体温37.8℃。阵发性咳嗽,少许黄痰。稍腹胀。汗出较前改善。体力改善。胃纳一般。大便通。舌淡暗,苔白腻兼黄,脉象缺如。
诊断同前。加附子以温阳固表,易半夏为莱菔子以化痰兼理气消胀。
用药:制附子20 柴胡10 桂枝30 党参15 炒白术30 黄芪20 莱菔子15 陈皮10 茯苓20 杏仁10 厚朴10 干姜10 细辛6 五味子10 当归15 甘草10 ,3剂。3小时一次。
2023年6月10日 四诊
体温正常。阵发性咳嗽,少痰。汗出较前改善。体力较前恢复。胃纳一般。大便稍难。舌淡,苔白腻,脉象缺如。
诊断同前。附子加量,加大黄以通腑降浊。
用药:制附子40 柴胡10 桂枝30 党参15 炒白术30 黄芪20 莱菔子15 陈皮10 茯苓20 杏仁10 厚朴10 干姜10 细辛6 五味子10 当归15 甜叶菊1 熟大黄5 甘草10 ,3剂。3小时一次。
2023年6月11日 五诊
体温正常,36.3℃。汗出减少。阵发性咳嗽,少痰。怕冷改善。大便通畅。胃口可。舌淡,白苔变薄,脉缺如。
体温正常已2日,咳嗽、汗出改善,病情稳定,守方同前。仍3小时服药一次。
2023年6月14日 六诊
偶有咳嗽,无痰。轻微怕冷。体温正常。汗出、胃口、大便可。6-14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上叶、右肺下叶炎症较前吸收。舌淡,苔薄白,脉象缺如。
复查CT提示肺部炎症较前吸收,病情向好。守方同前,减少服药次数,改为一天4次。患者拟明日返回工作岗位,嘱勿劳累。
2023年6月18日 七诊
偶有咳嗽,无痰。汗出、胃口、大便正常。睡眠中途醒来。舌淡,苔薄白,脉象缺如。
患者睡眠欠佳,易柴胡为川芎,加桃仁以活血,加白芷以宣肺气。
用药:制附子40 川芎10 桂枝30 党参15 炒白术30 黄芪20 莱菔子15 陈皮10 茯苓20 白芷10 厚朴10 干姜10 细辛6 五味子10 当归15 桃仁10 甜叶菊1 熟大黄5 甘草10 ,5剂。一天3次。
2023年6月22日 八诊
无咳嗽咳痰。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象缺如。
守方同前,巩固病情。嘱抽空复查肺部CT。
2023-7-4肺部CT:右肺下叶感染较前明显吸收。
【按语】此例患者为发汗后出现汗漏不止、怕风、发热反复,CT检查提示右下肺炎。此即《伤寒论》中记载:“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说到中药治疗肺炎,许多中医会条件反射式地想起麻杏石甘汤。单从症状上来看,此例患者的高热、汗出,似乎与麻杏石甘汤的表现颇为相似;但从脉象而论,此二者则迥异,“麻杏石甘汤”的脉象必定充实有力,而“桂枝加附子汤”的则必定为虚弱类脉象。若此例患者误用麻杏石甘汤,则必定导致病情加重。此例患者服用中药2天后体温即恢复正常,服用7天后即可返回工作岗位,可见中医并非慢郎中。只要辩证用药精准,则必然效如桴鼓。另外,对于急性病而言,不可拘泥于一日用药2次;若有必要,可每2-3小时服药1次,如此方可截断扭转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