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诊断抑郁症,别再让胡思乱想害了你!

云维生医生 发布于2022-11-15 16:23 阅读量48

本文转载自北京德胜门精神心理康复科

抑郁症越来越受关注,但似乎成了一个符号化的词,指代大多数的心理问题。有人甚至觉得,只要去精神科告诉医生“我不开心”,就会收到一份抑郁症的诊断;也有家长觉得,孩子的抑郁症都是因为青春期问题,等他过几年长大后自然就好了;或者认为孩子是因为受到宣传的影响认为自己有问题,去看了医生会更认为自己是病人,这些都是大大的误解。


精神科的诊断是科学的

首先,精神科有详细的诊断标准和依据,每条依据之下都有列举和描述,包括延伸意义。


其次,精神科的诊断一般会先做筛查,排除身体和大脑器质性问题。


还有量表评估,这是心理学和精神科发展数百年来大师们想到的能以数据化的方式探知心理黑洞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每个量表都是精心编制,并且多次修正。想要装病填假答案?在你并不知情的题目中,暗藏对你答案真实性的检测。


最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极高。能出门诊的医生基本是主治医师以上级别,这就意味着,一个医学生毕业之后,起码要有3~5年的工作经验才可能有出门诊资格。没有见过众多患者,也根本没底气下诊断。

 
青春期问题分轻重

青春期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就像一个大筐,很多表现和症状都能放到其中,看起来还很合情合理。脾气暴躁是青春期问题,情绪波动大是青春期问题,厌学是青春期问题……似乎一切只需交给时间,时机一到,便会收获一个全新的孩子。


青春期问题也分轻重,超过一定程度必须要专业的帮助。很多成年之后的问题其实早在青春期就已经有端倪和表现,时间并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孩子可能被幸运女神眷顾,无药而愈,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拖延时间越久状况越严重,越难处理和引导。


眼见未必为实

去看了医生之后,症状看起来好像更严重了?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先别着急下结论,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


以抑郁症为例,如果看医生之后症状似乎加重了,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疾病自然的发展过程。可能疾病刚好处于症状的上升期,而药物没办法马上控制症状,于是,医生背了锅。


二是情绪由压抑到释放的过程。不只一个孩子告诉我,被诊断为抑郁症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以前再难受都要忍着,因为会被说矫情、脆弱、不坚强,去医院被诊断之后,像获得一个许可一般,可以尝试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经常会哭,表面看起来,症状当然是严重了。


内伤看不见,不代表危害性不大,外伤看着吓人,却可能会更快痊愈。


不要认为都是被误导

“抑郁症为什么近几年的诊断越来越多了?是宣传的原因吧!”“孩子会得抑郁症,是被网上信息误导的。”……在家长那,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


网络的普及让我们能够更了解各类疾病,查询相关资料,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更了解。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上信息过于繁杂,没有科学、合理的筛选,缺乏监管,也容易造成误解,让人不自觉地对号入座。青少年确实容易被各类信息误导,需要小心鉴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可能性存在就直接给孩子下个诊断:你是被误导的,你能得什么抑郁症!


凭经验和猜测下结论会耽误治疗时机。既然有怀疑,就应该去专业机构诊断、确认。


宣传和科普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不然等到问题严重到无法收拾的程度,一切努力和治疗都是徒劳。


我们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认识应该客观、理性,它不是一个噱头,也不是一种耻辱,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理疾病,不要因噎废食,讳疾忌医。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