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一定要克服病耻感,遵循规范治疗原则!

黄婷医生 发布于2022-10-12 10:57 阅读量158

本文转载自网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 

抑郁症确诊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释然”——

“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知道了我的一切情绪都有原因,这样也挺好的。”

“治疗带来的改变,可以让我重新自信起来。”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会心情低落、自卑抑郁并且失去兴趣。

思维迟缓,缺乏活力,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并伴随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一些重度患者会发生木僵状态表现为一动不动,轻度木僵为动作语言迟缓。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多则数年,大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抑郁症患者,大多都体会过身边人的不理解。

“庸人自扰”

“你为什么要活得这么黑暗”

“缺你吃穿了吗,别太脆弱”

……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社会成见,也因此会引发出患者的病耻感。

导致许多人对抑郁症抱有偏见、歧视、排斥,还会导致学生被强制休学和成人失去工作等问题。

虽然抑郁症的病耻感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要低,但抑郁症的高患病率使得其病耻感不容乐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但只有不到25%的患者会寻求有效的治疗。

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目前人数已达1亿人,相当于13个人里面,就有1个是抑郁症,但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的大概只有8%,得到充分治疗的仅有0.5%。

如此高的患病率,治疗率却如此之低,原因是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导致病耻感在很大程度上使抑郁症患者没有及时寻求治疗。

一、我国抑郁症患者中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

根据2021年权威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全球患者超过3.5亿,中国就有高达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4.2%,相当于1000个人里面就有4个抑郁症患者。

目前80%以上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导致病情复发。临床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反复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

二、抑郁症规范治疗遵循原则

抑郁症患者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但同时它也是可治的。抑郁症目前以综合系统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及康复指导等。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尤为重要。

PART01
全病程治疗

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会发生复发。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的预后,降低复发,现提倡全病程治疗。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A急性期治疗。(8~12周)以控制症状为主,尽量达到临床痊愈,同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期治疗效果在抑郁症预后和结局中起关键作用,及时、有效、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提高长期预后和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B固期治疗。(4-9个月)以防止病情复发为主。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易复发,应保持与急性期治疗一致的治疗方案。

C维持期治疗。持续、规范的维持期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般认为至少2~3年,对于多次反复发作或残留症状明显者建议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后,若患者病情稳定且无其他诱发因素可缓慢减药直至停止,一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治疗。

PART02
个体化合理用药

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结合息者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既往治疗史等因素,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等角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及剂量。如患者伴有睡眠问题则优先考虑可同时改善睡眠的抗抑郁药,对于老年患者则应避免选择不良反应多的药物。

PART03
量化评估

在治前、治疗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不同时期,评估的侧重点不同。治疗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躯体情况、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家庭支持等,在治疗中应重点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情况及对药物的反应等。

PART04
建立治疗联盟

与患者家属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调动患者的人脉支持系统,形成广泛的治疗联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当自己或身边的亲友遭遇抑郁情绪,一直走不出来时,请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去正规医院就医。

如果确诊为抑郁症,请一定要遵医嘱。哪怕再痛苦在挣扎,也要坚持走出这团阴霾。

愿所有的患者可以早日走出病耻感的折磨,早日寻求治疗。

祝你每天对自己怀有希望,不管这些希望看起来多么渺小,你永远是独一无二最好的那一个!

版权声明:文章中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