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见过这么一些人:
TA们是一个群体里的“老好人”,尽管心里不愿意,却总是会和和气气地答应身边人提出的一些没有必要或者不合情理的请求;
在职场中,尽管领导布置的任务繁复无理,也任凭其压榨,默默加班直到完成;
在家庭里,爸爸妈妈总是对其他的兄弟姐妹偏爱更多,每次有什么想买的玩具或物品,只要爸妈说一句“太贵了”,便会温顺地表示理解并走开;
我们的社会里有太多被“懂事”一词绑架的孩子。
大人们总是会一遍遍地在你耳边说“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似乎暗含着不懂事便得不到父母的爱的威胁。
所以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习得成人的思考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大人”,也就是大家遇到的那些早熟的孩子们。
某乎上有位网友给“懂事”下了一个定义:「过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而忽视了自身意愿,从而丧失了这个年龄段放肆、任性的权利。」
并不是说孩子就该完全释放天性、无拘无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并不是有利的。
因为缺少了界限的约束,孩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个没有规则意识、放浪形骸的人。
对于家长老师来说,早熟固然是一件好事,
因为孩子无需大人过多操心便能把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等各方面安排好。
但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早熟等于提前结束童年生活,阻碍TA们经历应有的童年时光,这对于孩子日后漫长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法挽回。
孩子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TA,所以习惯性地看人脸色生活,缺少属于那个年纪的幼稚和任性。
01
为什么有那么多自卑的孩子?
有一位专门研究“自卑”的大心理学家——阿德勒,他指出早期记忆中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印象是导致自卑情结产生的诱因,也就是说父母的做法正确与否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作为父母,如果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孩子的自卑问题,那这个孩子还算幸运。
不过需要付出长时间的高质量的心理支持和稳定的陪伴,自卑的孩子就像一个在心灵上缺氧已久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自主呼吸,而是吸氧。
很多来做咨询的孩子,都是来找心理咨询师来“吸氧”的,他们已经快要枯竭了,咨询师能做的就是给予父母给予不了的高质量的“养分”,先让这些孩子避免因心灵枯竭而产生的各种极端行为。
如果你希望给予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支持,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探讨育儿经验~
阿德勒曾说,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有自卑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满足自卑感,就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人便是在这个过程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主要矛盾便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个时期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学习多门科目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活动,学习和参与同伴关系。
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同,孩子便能够获得一种“能力感”,认为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则会产生“自卑感”,孩子将会愈发地在人际关系中回避和退缩。
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妄想通过学习一些所谓的“心理学知识”便能解决掉。
最关键的是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几乎对孩子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02
作为家长,该如何做?
以下提供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不要一直说“你好棒”,而是要告诉TA们“你是谁”
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我一直都在鼓励孩子,他做什么我都说“你很棒,很厉害”,但我的孩子仍然不自信?答案是你一直在错误地强化一个孩子并不认可的点,你以为是正强化,对于孩子来说是负强化。
正确地做法是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自己有哪些好的品质,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有哪些独特的经历,家长的反馈和评价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一环,只有当一个人足够认清自己,才能做到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2. 尽自己所能开拓孩子的眼界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说一些社会上或者工作中发生的事情,并附带一些自己的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可以带孩子多去接触大自然和一些志愿服务,在与真实的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孩子或许能够睁眼看世界,不再宥于自己的自卑情结。
3. 禁止语言暴力孩子
想要对孩子说出一些恶毒的话的时候先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能否承受得了那样的语言攻击。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
这三个区域分别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感觉和认知信息、管理情绪以及负责思考和决策。
孩子的大脑仍处于发育过程中,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即总是生活在匮乏、苛责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如果自卑情结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社交和学业,请及时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