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待了一名高中生来访者小萱(化名),她本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从初三开始,就不再认真学习,而是痴迷于游戏,现在步入高三,考上大学都已经岌岌可危,可是让父母与老师不解的是,这位曾经表现良好的孩子,为什么一步步走向堕落呢?
在初次的交谈中,我从小萱父母的口中了解到:
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在考入一所市里面最好的初中后,成绩水平一直排名中上,无法稳定的处于拔尖水平,后来就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沉迷于游戏之中。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似乎他们将所有的原因归咎于游戏问题,那么孩子与游戏真的只是被动沉迷的关系吗?
你听到过孩子和游戏的真实故事?
初次与小萱见面,她总是低着头,很躲闪我的目光,看得出来,她的内心有很多的害怕与担忧。
于是,我和她探讨起她喜欢的事情,小萱逐渐变得健谈起来。
并主动向我讲述了她与游戏结缘的故事。
在倾听完她的讲述后,我问道:“我不知道现在的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有点心软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小萱突然眼睛微红,说道:
“以前我父母总是认为我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认为我浪费时间,总是批评我,指责我,今天是第一次有人认真听完我与游戏的故事,谢谢你,老师。”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都将孩子视为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我们用尽全力去爱,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但也迷失在了“自恋”的陷阱中,因为我们很少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少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
于是,在我们眼中,游戏变成了恶魔,变成了争夺自己心中“理想孩子”的魔鬼,这逐渐切断了我们与孩子的内心联系。
后来小萱告诉我,其实游戏就像是她的朋友,因为当她在面对所有人的批评与指责时。
只有游戏能给她带来些许的慰藉和鼓励,她在游戏中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
我想这也是她与游戏的内心秘密。
你是否看到过孩子内心的巨大空洞?
既然孩子“沉迷”于游戏,是因为她需要更多的慰藉和鼓励,需要更多的价值感,那么是什么夺走了孩子原本的这些东西呢?
在咨询数次后,小萱开始讲述了她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原来,从一开始,她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听话懂事的孩子。
不过,在她的学习生涯中,逐渐遇到了一些更加有天赋的孩子。
在她的世界中,是这样认为的:
“那些孩子学习起来比我更快,在我们还没有弄懂题目之前,他们已经做完了,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很想追上他们的脚步,可是我努力了很久也不行。”
在小萱的故事中,在面对更加优秀的孩子时,她曾也做出了努力尝试,可是一次次的失败。
让她感觉自己看不到希望,逐渐地,她感受到了老师关注重心的转移。
小萱说:“从那时起,我感觉老师不再喜欢我了,她把很多机会都给了比我优秀的孩子。”
在小萱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她在成长中的挣扎与无奈,孩童时期的我们,都渴望成为老师的关注重心。
但是相比来自于学校的挫败感,我们更渴望来自于父母的支持与鼓励。
很显然,在面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时,小萱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当我们将一切失败归咎于孩子的身上时,苦难的循环也从此开始。
是堕落还是挣扎中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学习条件,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学校这个外在环境,并将孩子成长的责任安放在自己以外的事物时。
我想我们需要思考:这是否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在数次的咨询中,我逐渐发现,其实小萱并不只是在通过游戏来宣泄情绪,寻找自己的价值。
当她“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与天赋时,她试图在游戏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能力与天赋”。
小萱将自己珍藏的笔记本交给我说道:
“老师,我父母认为我是一个只知道玩游戏、不求上进的人,但是我知道我在一点一点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本子记录了我在游戏中的心得,我把对于游戏策略的思考都进行了记录。”
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我才发现眼前的孩子其实有着自己独特想法与坚持,学校生活中受挫的她,试图在游戏的世界中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只不过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她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
没有人天生就想让自己成为“不被喜欢”的样子。
如果恰好有,那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眼前的这个人:
在他的身上,真的是充满了我们不喜欢的缺点吗?
当我们认为孩子在叛逆时,也许我们需要反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