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正在席卷所有青少年,我们应该...

吕晓蔚医生 发布于2023-05-18 17:40 阅读量540

本文由吕晓蔚原创

三月份的研究生考试复试、

四月份的教师资格证笔试、

五月份的中学会考、六月份的高考......

随着许多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开始试点中考分流,现在的学生不得不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为自己的学业全力以赴。


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不仅学业要拔尖,兴趣班也不能落下,最好还能擅长社交和社团活动。


于是我们发现出走半生,归来你我都是「海淀妈妈」

家长、学生关注分数、排名无可厚非,不过对待考试的态度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


由于一部分家长不能科学、理智的看待分数而将孩子训练得"败不起""输不起",以至于很多学生陷入了考试阴影中难以自拔。


在这种内卷洪流中,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难清醒地保持自我,他们被迫加入一场没有尽头的竞争游戏里,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出现在孩子身上,并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在以往的咨询案例中,很多学生家长他们迫切地询问着咨询师: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明明以前成绩很好,上了高中以后却突然开始摆烂,为什么孩子平时的测验成绩都挺好的,一到大考就下滑严重......


更有家长表示,孩子在大考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常见的有:食欲低下、心悸、手出汗、胃收缩......


在心理学上,这些症状被视为焦虑情绪的「躯体化」。


01

 躯体化(somatization)


躯体化(somatization)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化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是一种身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


它的表现常常是个体会常常感受到身体上的不适,却往往难以检测出实际上的器质性的问题。


常见的症状有:感受到脸部、背部、头部、胸部以及肌肉的疼痛,同时会产生疲惫、眩晕、呼吸急促...


老师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某些身体症状,甚至是孩子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归咎于某种身体疾病。


于是急不可耐地想花钱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无从下手的“顽疾”却可能是“心病”,需要我们用心去疗愈和关照,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躯体化症状总是与抑郁症、焦虑症等一系列心理与精神疾病一起出现,导致很多人对其谈之色变。


事实上,躯体化症状的出现与很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童年创伤、社会、家庭环境、曾经的疾病经历、生理、性别、遗传因素等等。


因此我们在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只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温暖,不必惊慌。



02.

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焦虑问题?


认知偏差

考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引发焦虑的应激源

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只是阶段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工具。

对于同样的事件,不同个体的认知评价不同,所引起的心理和身体反应也会不同。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具有掌握目标的人将考试看成是提升能力的机会,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并以此为目标。

因此这类人面对考试会更加从容。

因为他们不以成绩作为自己努力的唯一检验标准,而是以掌握知识和能力为标准;

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人,只有取得了好成绩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只有成绩可以证明自己的努力。

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他人眼光的影响,会更多地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躯体化症状也属于表现形式之一。


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即中等强度的刺激最有利于学习任务的进行,而动机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当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时,不易产生焦虑情绪,不会抱着急于求成的心理去学习,因而能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占据大脑,从而导致考前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环境因素

当考试成绩对于个体的评奖、评优、毕业、就业等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产生影响时,考试失误带来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容易被放大,学生们更容易感到焦虑。



03.

如何化解考试焦虑?


首先,我们得先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


即自己哪部分的认知是错误的乃至扭曲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心理学家埃利斯曾提出理性情绪疗法这一理论。


埃利斯指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


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也称为情绪ABC理论。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表现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己的整体价值,其结果往往是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表现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比如考试失败、遭遇生活事故,则会产生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

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绝对化的要求:


表现为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

比如:“我必须得通过这次考试”,“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通常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应对不合理信念?


应对不合理信念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先慢慢学着觉察自己脑海中经常会出现的不合理信念,不仅仅是考试这一件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应对方式,当我们习惯了觉察后,我们就会更加地了解自己,才更有可能寻找出改变自身处境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自我暗示法。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会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当我们身边没有一位愿意无条件赞赏自己的对象时,请你务必要无条件地当自己最大的粉丝,肯定自己的努力,原谅自己暂时性的失败。


不断暗示自己“我很放松,我一定可以的”“我准备的很充分,我很自信”


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自证预言现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