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状反复、不见好?可能是这5个方面没做到位

王玲医生 发布于2024-08-03 09:44 阅读量75

本文由王玲原创


在抽动症治疗干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反复、波动的情况,更有症状加重的例子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5点,今天我们来简单分享一下。
1. 了解抽动症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抽动症是什么。
抽动障碍(TD),又称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多伴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或其他精神行为症状。

通常在2-21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3-4:1)。抽动症可以分为:

1、简单运动性抽动: 持续时间短(数秒),包括眨眼、缩鼻子、咧嘴、耸肩和伸展四肢等。

2、简单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吭吭声、舌肌抽动引起咔哒、滴答声、由膈肌和咽喉收缩引起的呼噜声等。

3、复杂运动性抽动:包括简单抽动组合,例如同时扭脖子和耸肩。

4、秽语综合征: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呈现为复杂的“唠叨”样或咒骂时;还有出现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抽动症状反复也要分情况,抽动症是一类好发于儿童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它的治疗进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如果是可控范围内的反复,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按照治疗进度干预即可。如果孩子的病情变得严重、不可控,那需要马上和主治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方案,稳住病情。

图源丨《叫我第一名》
下面说说让抽动症孩子病情变坏的几种因素。
2.影响抽动症的因素

01、药物影响

药物治疗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抽动症药物都适合自家孩子。
不管是药物的类别还是剂量,都需要医生评估孩子的抽动类型以及最急需解决的点,酌情使用。
药物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然后缓慢地增加,达到令人满意的最小剂量,从而把症状控制到可耐受的水平,并时刻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

02、共患病影响

共患病不仅影响抽动症的诊断,还不同程度影响了抽动症的预后。
约50%-90%的抽动症孩子伴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比如抽动症患者中40%-60%共患ADHD(多动症),60%的抽动症孩子出现强迫症状。
共患病构成TD(抽动症)整体的一部分,是TD功能损害的来源,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

03、治疗方式影响

治疗的方式关乎孩子整个病程的进展。
抽动症的治疗短期目标是控制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长期目标是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孩子的社会功能。
有些家长选择单一的药物治疗方式,对孩子抽动症状的改善有限,更有的家长看着症状减轻了就自行停药,这不管是短期治疗还是长期目标来说都是不建议的。

04、外感和饮食影响

感冒是经常引起孩子抽动症状加重的常见诱因之一,尤其是气温突然变化的时候。
因此,抽动症孩子应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如军训、长跑、竞技性体育活动及重体力活动。尤其是春秋换季时,要注意孩子的脱衣、换衣,预防感冒。
饮食方面,临床中发现抽动障碍孩子大多喜荤食,对蔬菜摄入量较少。若长期进食高蛋白,高脂肪,体内蕴热,热极生风,极易引发肝风内动。
因此,家长应让孩子多吃含铁、含锌、高钙的食物,忌辛辣厚腻食物。同时,在服药期间避免食用海参、鲍鱼、鱿鱼、黄鳝等高蛋白食物。

05、情绪影响

前面治疗方法的时候特别说到了心理治疗,是因为情绪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过度兴奋、惊吓、紧张、情绪低落、焦虑……会让抽动症状加重;注意力集中、放松、心情愉悦……会让抽动症状减轻。
心理治疗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而是帮助孩子消除心理负担,减少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建议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家长做到三不:不提醒、不关注、不打骂,帮助孩子消除自卑心理,发展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自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