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月,正读二年级,总是眨眼,挤眉弄眼做鬼脸,忍不住清嗓子,伸展脖子,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多,话多,学习不专注,被家长及老师批评似乎有“收敛”,但不一会儿又故技重施。
近期还特别烦躁,在家发脾气,不愿上学,不和同学们玩,持续一段时间,家长认为可能不是恶作剧,决定带去医院就诊。经过我们的诊断,小月被确诊为:抽动症。这是个啥病?严重吗?可以治吗?
抽动症,学名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抽动症可能是生物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抽动是突然、快速、无目的、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运动抽动主要指面部、颈、肩、躯干(包括频繁深呼吸、收腹)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是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气流通过鼻子、口腔和咽喉而发出声音。
身体各部位的抽动特点是怎样的?
就诊的孩子中,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什么?
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咧嘴或摇头等,而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眨眼被认为是抽动障碍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发声性抽动作为首发症状的,通常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声,其中以清嗓子最为常见。
抽动症会给孩子带来社会功能损害,影响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
频繁的肌肉抽动,会有身体上的不舒服,例如过度眨眼后眼睛疲劳,脖子抽动会肩颈肌肉酸痛,四肢抽动影响手操作、走路形象;发声抽动影响别人听课学习等;
部分孩子不适当过多关注自己的抽动行为,直接分散其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困难;不被理解的行为引来误解、歧视、嘲笑、孤立,加重孩子的自卑感、病耻感,不愿意与人交往,进一步可引起情绪问题。
抽动症通常容易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对立违抗等,影响孩子性格、人格塑造,身心健康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