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什么
cerebral palsy
脑瘫(cerebral palsy),全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病因:
1、产前因素
(1)妊娠期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是导致脑瘫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宫腔内感染会造成胎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见的宫内感染包括风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病等。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妊娠感染与早产率、死亡率、脑出血和脑瘫的形成密切相关,从而确定了妊娠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状态。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发生脑瘫的重要因素之一,占脑瘫病因的20%~30%。脑瘫的遗传学病因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包括易感基因多态性、单基因病、CNV。
(3)多胎妊娠
相比较单胎分娩, 多胎妊娠的胎盘功能不足, 容易造成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异常, 胎位异常、脐带受压、胎儿窘迫发生的概率增高, 会增加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发生。而在这些儿童中, 多胎的死亡或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都比较高。
(1)早产
早产也是脑瘫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发生脑瘫的概率更大,器官发育的不成熟、耐受缺氧的能力差是主要原因。
(2)窒息
由于脐带绕颈、胎粪吸入、羊水堵塞等原因所导致的严重窒息是脑瘫的重要发病原因。窒息后常常会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脑细胞的水肿、坏死等危害。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简称核黄疸,主要危害因素就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当新生儿因为各种原因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游离的胆红素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凭借其神经细胞毒性与脑细胞结合,从而引起脑细胞的损伤。
总之, 脑瘫的病因复杂, 危险因素众多, 目前尚未发现脑瘫确切的单一致病因素。产前因素, 特别是遗传因素, 在脑瘫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视对孕妇生活的环境、遗传因素及相关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预防, 加强早期检查及早期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才能有效地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分型表现
1.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运动姿势模式异常,全身屈曲模式为主;运动姿势发育异常,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肌力、肌张力异常,屈肌张力增高、伸肌肌力降低为主。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3)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
(4)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康复治疗
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需要多科室的参与,提供多种多样的治疗手段,具体治疗项目包括:运动疗法(神经运动疗法、姿势控制及体位活动、步行练习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治疗性游戏,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推拿按摩疗法,针灸疗法,引导式教育,矫形器、辅助器具治疗,药物疗法,矫形手术治疗,选择性脊髓后跟切断术,教育及社会康复等。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在脑瘫的各项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疗法的目的和主要环节是训练步行,控制头部、坐位及立位姿势,并通过易化技术即神经运动治疗技术的应用,对四肢及躯干进行主、被动活动训练。
原则:
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
⑥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
要点:
预防
一、定期儿童保健管理
1.定期检测身高、体重、头围等体格指标,如1、2、3、4、5、6、8、10、12月龄等。
2.定期做生长发育、心理发育、行为发育、社会能力等评估。
3.按时预防接种。
二、家庭方面
1.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喂养过程中,注意喂养姿势,宝宝头部不要后仰。
2.体位管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多种体位轮转,肢体屈曲,髋部置于中线位不外旋,肩部向前,头部于中线位,双手可自由活动,可发展手—嘴综合能力(把手放在口边)。
3.婴儿抚触:婴儿从出生开始,由家长坚持给婴儿做抚触,注意控制好力度,调节好室内温度,按照抚触视频进行(专业网站查询或咨询医护人员),最好在十分钟左右完成。
三、儿童康复
1.通过评估和筛查发现异常,需要做早期干预训练。
2.指导家庭康复或在院康复干预训练后,需要来康复门诊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