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宝宝肌张力过高的判断的方法与治疗手段!

王玲医生 发布于2023-02-22 09:04 阅读量741

本文由王玲原创

肌张力是维持人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宝宝姿势和运动有点不正常,这时候您就要注意了,宝宝可能存在肌张力过高的情况。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肌张力过高呢?宝宝肌张力过高怎么治疗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宝宝肌张力过高吗?别着急,天使儿科专家为您解答。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肌张力过高

3个月以前


把宝宝放在床上,双手上举要接触到床,往外打开也要接触到床,双手胸前交叉,要手肘相碰。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


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


3个月以后


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


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


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


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宝宝肌张力过高什么时候治疗最有效

专家建议,宝宝肌张力过高应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3-6个月对宝宝进行干预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宝宝三个月左右即可通过检查发现,在4个月以内的早期干预治疗一般效果显著,能明显缓解宝宝肌张力过高,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不影响宝宝以后的运动发展。最晚也应在宝宝一岁半以前进行纠正治疗。



宝宝是每位家长的心头肉,家长要时刻关注宝宝的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宝宝出现以上异常反应,则很有可能表明您的宝宝肌张力过高。

建议您在发现宝宝肌张力异常时,及时带宝宝进行治疗。并辅助与婴儿游泳、抚触按摩等治疗方式,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