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至4年前,时年69岁的刘女士在体检中偶然发现了结肠息肉,本计划待新冠疫情阴霾散去后再行治疗,却不料时光荏苒,转眼数载,当她再次面对医生时,得到的却是息肉已恶性转化为癌症的晴天霹雳。
息肉熬成癌
这并非孤例,生活中不乏像刘女士这样,被“息肉”二字表面的温和所迷惑,以为可以暂且搁置,殊不知,部分息肉在时间的催化下,正悄然酝酿着癌变的危机。
历经四年的蹉跎,刘女士近日再次踏上肠镜检查的征途,结果令人揪心——原本藏匿于回盲部(即盲肠与回肠交汇的微妙地带)的微小息肉,已膨胀至约3x3厘米的巨大肿块,病理检验无情地揭示了其腺癌的真面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女士决定前往深圳,寻求外科手术的根治之道。
肠镜早筛,将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息肉是体内多种管、腔及囊状结构内黏膜上形成的良性增生性组织,常见于鼻腔、声带、直肠、宫颈等部位,其命名通常依据其生长的具体位置而定。
关于肠息肉,主要分为两大类:
1、炎症性息肉:这类息肉的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密切相关。虽然它们本身通常不会直接癌变,但长期存在(如10至15年后)有潜在的癌变风险。
2、腺瘤性息肉:被视为结肠癌的主要前驱病变,超过9成的结肠癌源自结肠腺瘤。腺瘤性息肉的数量、大小与癌变风险成正比。特别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被称为进展性腺瘤,其在3至5年内发展为结肠癌的概率高达6成以上;而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癌变风险更是急剧上升至5成以上。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尤为凶险,家族中有此病患者时,个人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若家族中有两名患者,则风险更是接近10倍,且若不及时治疗,几乎必然发生癌变。
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包括:
1、年龄超过45岁者;
2、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病史者;
3、长期保持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习惯者;
4、偏好油煎、烟熏、火烤等烹饪方式者;
5、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者。
从“小息肉”到“大息肉”,再到“不典型增生”,就有可能演变为“肠癌”,这一过程看似漫长,但实际上,超过9成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逐步发展而来。因此,早期发现并切除肠息肉对于预防肠癌至关重要。深圳天元中医肛肠医院卢立忠主任强调,肠镜检查作为肠道肿瘤筛查的必备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地发现息肉,还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小息肉,从而有效阻断肠癌的发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