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总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无论孩子本身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往往总会冒出个“别人家的人孩子”在各种方面高出自己家孩子一头,在子女的学生时代,很多父母会拿子女的成绩、特长、习性和更优秀的同学比较,在子女进入社会以后,一些父母会拿子女的工作性质、收入待遇、社会地位和自己认识同事亲友的子女作比较,在子女进入适婚年龄开始恋爱以后,还有部分父母会拿自己子女的恋爱情况、婚姻伴侣背景和同龄人进行比较,而父母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
人们往往都经历过多多少少被长辈“对比”的经历,永远存在一个波动的“坐标系”,而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企及到父母心中那个完美匹配的设定。而子女内在是渴望得到来自于家庭的肯定,在这种被“比较”裹挟中,孩子就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
一、父母为何总是拿我去“比”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专门培养父母的学校,很多缺少心理教育意识的家长,会用自己认为对的教养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且很少对自己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进行慎之又慎思考。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充满高期望的,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人生中未完成的目标强行加诸到子女身上,执着地想要子女去执行自己意愿,但人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有属于自己渴望,所以,孩子就会偏离长辈的期待,父母心理产生了落差感,而这个时候,在生活半径内出现了符合自己期待的另外一孩子,家长就会把自己对子女的设想投射到其他身上,然后在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中,不克制的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奉行严厉教育的理念,生怕孩子长大后慵懒骄奢,认为孩子需要有紧迫感,让孩子时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抱着这种心理的父母,往往很少鼓励表扬认可自己的子女,而是打压挫折教育,把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较,促使孩子不断的获得更优秀的成绩。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父母也是成长在被自己的上一辈比较之中,大概率父母在幼年也因此而有了心理创伤,但到了自己这代,还是会条件反射的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子女。有些父母极重面子,在乎社会评价,就会把孩子的表现也当做评价的一部分,这种虚荣心就会让父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子女。
作为子女,面对原生家庭中被比较的压力,往往会非常矛盾,我们对于养育者有着被爱的心理需求,而在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心理支持。
二、成长在“被比较”的原生家庭中,会对我们造成许多影响。
1.我们往往会因为父母长期的否定,而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无法拥有心理安全感。遇到很多事情都会习得性无助,变得非常自卑敏感,在长大后的人生中,如果遇到非常强烈的压力,就会有心理阻抗,继而造成我们无法实现自我目标。
2.自己总是被父母和别人相对比,耳融目染之下,人就会产生偏执心理,变得过度争强好胜,因为幼年的心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在成年以后强烈的想要弥补,陷入恶性竞争中,总是想要超越另外一个人获得短暂的快感,而之后又会陷入心理的空虚,加上外界的刺激,会使得都逼着自己去追逐,在成功和失败中,自我紊乱,失去平衡。甚至会因此陷入巨大了心理迷茫,而失去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乐趣,无法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3.在父母“比较”的压力之下,有些时候人会出现逆反心理,选择用抵抗具体的事件,来自我防御。比如你的父母在年少的时候拿另外一个同学某个科目的优势和你进行对比,你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加深对该科目的厌恶,通过冲动的放弃学习来表达自己的抗争。而我们年少的时候,是缺乏理性的,我们会在这种逆反中,错过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而等到我们意识到的时候,这种反抗已经形成了习惯。
三、不要让原生家庭的“比较”剥夺了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若你总是被长辈比较,深受其扰的话,那么你就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尝试着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把重心回归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被催着去追逐他人的影子。
给自己设定属于相对客观完整的自我的规划,不断的充实完整,并且积极的去实践,要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同时,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想,有必要时也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认知行为的整合,稳定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多一点的信任。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着和父母进行沟通,勇敢的明确自己的需求,尽可能不要产生激烈的矛盾。
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作为会逐渐成熟独立的个体,我们也不能成为父母价值的“附属品”。当我们被“对比”所干扰甚至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业事业感情,就需要自我警醒了,因为人生漫长,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要由自己来承担代价的。只有懂得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秩序,尊重自己的价值,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