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当出现腰臀腿不舒服时,很容易觉得自己就是难间盘突出。其实除非椎间盘突出已压迫了坐骨神经,一般出现臀部腿部疼痛的还有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这也是梨状肌综合征的最显著表现。以臀部为主,并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者感受到的。疼痛部位可能较深,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处不适的症状。
定义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由于它发生解剖变异,或因外伤、劳损等原因引起梨状肌水肿、肥厚、变性及挛缩:压迫梨状肌内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致局部循环障碍及淤血、水肿等疾病后,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在软组织诸伤病中较为严重、表现也较复杂,所以临床上把由于梨状肌问题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梨状肌综合征。绝大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往往误诊为“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坐骨神经炎”、“臀肌筋膜炎”、“风湿性肌炎”等,致使治疗措施不妥、拖延病程,使梨状肌由急性损伤转为慢性过程,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病因
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内面,起始于S2、S3、S4前缘,穿过坐骨大孔,把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上方。主要作用为收缩时使大腿外旋。坐骨神经由L4及L5腰部脊神经以及S1、S2、S3脊神经分支组成,大部分(71.7%)全部由梨状肌下孔穿出;但也有少数(19.3%)坐骨神经分为二支,一支由梨状肌下孔穿出,另一支在梨状肌中间穿出;也有部分(5.7%)坐骨神经一支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另一支在梨状肌下孔穿出,极少数(3.3%)坐骨神经全部在梨状肌中间穿出。因此,在某种情况下,为完成某种动作,梨状肌急剧地不协调地收缩,被动或主动地突然牵拉,使梨状肌肌膜破裂,产生局限性肌束隆起。如髋关节急剧外旋、立式旋转提拉、坐式旋转躯干,后伸、外展、起立动作等等,皆可造成梨状肌损伤,使该肌痉挛、充血(水肿),此外,梨状肌受骶尾神经支配,S1、S2神经受压,皆可造成局部肌肉营养障碍,梨状肌弥散性肿胀,也可直接影响到梨状肌上、下孔通过的神经、血管,使相应的神经、血管受压,产生症状。
中医认识
中医学将其归于“筋伤” “痹病” 范畴。本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而发病。正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外邪闭阻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邪偏胜则见下肢窜痛,部位不定;寒邪偏胜则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热则减;湿邪偏盛则臀腿重浊,酸胀疼痛。劳累闪挫、筋脉受损,为发病的常见外因。闪挫扭转,导致梨状肌急性筋伤,局部气滞血瘀,肿胀疼痛。筋伤日久,瘀化未尽,以至瘀血干结,筋脉挛缩,活动不便,或积累性劳损而致经络痹阻疼痛。
临床表现
有长期慢性反复发作史,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青壮年男性多,大部分患者有扛重物或蹲、站,下肢“闪”、“扭”等外伤史;也有的仅有夜间受凉史或妇女有盆腔炎病史。
自觉患肢变短,行走跛行。患侧臀部有深在性酸胀。伴一侧下肢沿大腿后面、小腿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偶有小腿外侧麻木或足趾的麻木。
腰臀部疼痛向小腹及大腿外侧放射,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搐、举阳不能(由于梨状肌弥漫肿胀或痉挛,压迫阴部神经或影响了阴部神经的血液供应所引起),使患者处于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步态。双足并拢、患肢外旋疼痛加剧,这主要是梨状肌紧张刺激坐骨神经所致。
严重者臀部呈“刀割样”、“跳脓样”剧痛,双膝跪卧,夜不能眠,双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
大小便或大声咳嗽增加腹压时,压力经小骨盆腔波及损伤的梨状肌,并使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紧密接触,造成沿一侧下肢串痛。
体格检查
走路跛行或由他人搀扶,腰部一般无压痛点亦无明显异常,患侧臀肌可有萎缩。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中点再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双拇指触诊在梨状肌走行位置上,可痛触到高起的成条索或束状肌束,钝厚,周围组织松软,有明显压痛;梨状肌肌腹弥漫性肿胀,指拨肌束弹性变差,疼痛明显;或梨状肌成束状变硬、坚韧、弹性变低,无明显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损伤的梨状肌被拉长呈紧张状态,加强了与坐骨神经的病理关系,所以疼痛明显;抬腿超过60°以后,损伤的梨状肌不再继续被拉长,并且从解剖关系上看,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有所分离或松弛,所以疼痛反而减轻,与根性特征截然不同,易于鉴别。
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可分为主动和被动试验)
1. 主动梨状肌紧张试验病人仰卧位,双髋关节伯直,主动外旋髋关节;医生以双手抵住两足外侧面,两相对抗;引起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病人亦可采取坐位,双膝关关节并拢后再分开;医生以双手抵住病人两足的外侧,两相对抗,产生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2. 被动梨状肌紧张试验 可分为两种方法 :a.病人仰卧位,检查者用力内旋病人髋关节,使梨状肌紧张,引发坐骨神经痛。b.病人仰卧位,检查者将病人的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使梨状肌紧张而引起坐骨神经痛。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梨状肌综合症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其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好。正常梨状肌呈斜行带状肌性结构,轮廓清晰,肌外膜平滑纤细,内部肌束平行排列,纹理清晰,回声均匀。PMS 患者梨状肌增厚,形态饱满,肌外膜增厚,肌纹理显示不清,包膜回声增强,内部结构紊乱,弥漫或局限性回声减低或增高,分布不均匀。梨状肌下孔较健侧缩小,梨状肌后方的坐骨神经回声欠均匀,未见明显蜂窝状结构。
2.CT 检查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梨状肌的位置及与周围毗邻关系。正常梨状肌呈肌肉密度,右、左侧梨状肌密度相同,无肥大或萎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坐骨神经密度与肌肉密度相同。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 CT 上表现为患侧梨状肌较对侧肥大,边界模糊,与坐骨神经分界不清,慢性患者可见患侧梨状肌较对侧缩小,其内密度不均,部分可见钙化。由于梨状肌综合征可急性发病,只有当梨状肌出现明显形态改变时( 肥大、萎缩) ,才能在 CT 上出现阳性表现。
3.MRI 检查MRI 检查不仅能显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形态结构,最近多位学者报道神经纤维束功能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 DTI)能间接测定坐骨神经的功能,PMS 患者梨状肌远端的坐骨神经 FA 值明显降低,ADC 值明显增高,患者手术治疗后坐骨神经任何一段的 FA 值与 ADC 值没有明显的差异,有学者提出该序列测定坐骨神经的功能比较准确,相对于电生理检查,减轻病人的痛苦,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有报道称MRI 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检出率达到 90. 9% ,漏诊率为 9. 1% 。MRI的多序列成像成为梨状肌综合征将来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正常梨状肌 T1WI、T2WI 均为等信号,坐骨神经在 T1WI 与肌肉呈相同信号,T2WI 较肌肉信号稍高。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 MRI 上表现为患侧梨状肌较对侧增粗,梨状肌下孔狭窄,呈炎性改变时 T1WI 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SPAIR 上呈高信号,部分信号混杂,坐骨神经略增粗,受压轻度前移,穿越梨状肌段显示欠清,DWI 呈高信号。
专业治疗
天池理筋
手法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温通经脉、行血散淤、舒经活络之效,可促进患部气血正常运行,经络通畅而痛止。承扶、殷门、委中共为膀胱经腧穴,可通调膀胱经经气疏散风寒之邪,通经活络以舒筋止痛,修复损伤的肌肉筋膜,恢复受压软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正常活动功能。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筋之会,有舒筋通络、濡养经筋的作用。阳交、外丘也为胆经腧穴,有疏通经络、行血散淤的作用。七穴共用疏通膀胱经和胆经阻滞之经气,且温经散寒,松解粘连,消肿止痛,解除坐骨神经的卡压导致的气血阻痹,是为辅穴。悬钟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乃三阳经之络,又为髓会,有疏经通络、补髓壮骨养筋的作用,是为佐使。诸穴共用舒筋通络,活血化淤,濡养经筋,解除卡压引起的梨状肌肿痛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软组织的功能障碍。
针刺
主穴为阿是穴,配合承山、昆仑、跗阳、阳陵泉、环跳、委中等穴,行针5min,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患者局部有酸感出针。可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中药治疗
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逐瘀止痛汤加减。丹参、当归、牛膝、枳壳、三七、红花、没药、五灵脂、酒大黄、骨碎补、续断、元胡、香附、土鳖虫等。中成药:七厘散等。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肉桂、秦艽、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等。中成药:云南白药膏、追风透骨丸等。
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苍术、黄柏、防己、车前子、扁蓄、蚕砂、泽泻、忍冬藤、赤芍、伸筋草、地龙、木瓜等。中成药:二妙丸等。
肝肾亏虚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泽兰、狗脊、木瓜、五加皮、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中成药:独活寄生片等。
天池伸骨贴膏
外敷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散淤,祛风散寒的传统中医外科膏药治疗.膏药外敷,局部渗透力强,药物分子经皮肤吸收参与血液循环,直达病处,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筋骨,激发肌体的调节功能从而增进关节及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保护滑膜,改善营养状态,减少炎症渗出,促进关节液吸收,以解除关节僵硬、水肿、疼痛症状。
康复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法治疗、物理治疗、局部封闭治疗。
运动康复:a.梨状肌拉伸患者仰卧,双手用力,将健侧腿拉向身体,使患侧腿尽可能靠近胸部,感受梨状肌的拉伸,下腰部紧贴地面,保持15秒左右。
b. 按压梨状肌利用泡沫轴去按压梨状肌,每组(每边)持续滚动50-60秒,一次做3组。力度范围在你觉得有些疼,但可以忍住的舒适范围即可。
病案分析
朱某某,男,35岁,2021年8月25日就诊。
主诉:半个月前因负重物扭伤腰部,致右腰臀部疼痛难忍,右下肢不能伸直,几天来右小腿外侧麻痛,由他人扶来院治疗。
检查:双拇指触诊两侧腰肌无明显压痛点,右梨状肌走行位置上可触及索状肌束周围组织松软,压痛明显,腰部功能受限,屈颈试验与踉屈试验阴性。X线摄片报告,LL腰椎未见骨质增生,椎间盘未见变性改变。
诊断:急性右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经施天池理筋手法1次后自觉右腰腿串痛明显好转,已不用他人扶着走路,每天1次,内服身痛逐瘀汤加减,每天1剂,5天后腰腿痛消失,功能恢复而治愈。
按:应用按摩手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可使其由于损伤后而致粘连的组织分离,使经络疏通,气血运行,而达到解痉止痛之目的。中医学认为急性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外伤筋骨,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止痛,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尾、桃仁、田三七、五灵脂、川芎活血化瘀;秦艽、地龙通络;香附、乳香、没药理气止痛。慢性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中医学认为多数是外感寒湿邪与外伤劳损有关。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溢于肌肉则屈而不伸。外伤劳损,久之则筋脉失养,脉络不通,故瘀而不用。治以散寒祛湿,舒筋通络,用肾着汤加味方中以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散寒祛湿,川续断、杜仲、椿根、桑寄生、木瓜、地龙舒筋通络作为辅助治疗,达到恢复痪废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