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分类及检查

陈培医生 发布于2022-09-20 13:07 阅读量2825

本文由陈培原创

一、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3%)、继发性腰椎管狭窄(97%)。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由于先天椎管发育不全,以致椎管本身和神经根管矢状径狭窄,使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和压迫,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由于后天因素(退变、外伤、失稳、畸形、新生物,炎症等)造成腰椎管内径小于正常值,产生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图片发自160App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常见病因为:

1、先天性小椎管;

2、软骨发育不良;

3、先天性椎弓峡部裂及滑脱;

4、先天性脊柱裂。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常见病因为:

1、退行性变的脊椎骨性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病变等;

2、创伤因素致脊柱骨折所遗留的畸形;

3、椎弓峡部裂致椎体滑脱;

4、脊柱侧弯以及其他一些骨病(例如Paget’s病等)。


图片发自160App




二、根据临床症状和狭窄部位分类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又称马尾间歇性跛行;   

神经根管型腰椎管狭窄:又称坐骨神经病变;   

混合型腰椎管狭窄:既有神经根受压,又有马尾神经受压。

三、检查

1.腰部正侧位X线片;

有时需加摄过伸过屈侧位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等,多见于腰4-5与腰5骶1之间。

2.腰穿及椎管造影;

造影显示为不同程度的硬膜囊充盈缺损和梗阻。部分梗阻者,显示硬膜囊局限受压变窄,造影剂柱通过缓慢,一般以突间关节水平为重;完全梗阻者,断面常呈幕帘状、笔尖状或毛刷状充盈缺损。测量硬膜囊矢状径≤10mm时,为中央管狭窄的临界标准:神经根管盲径≤4mm时,可诊断为神经根管狭窄。同时还可清晰显示神经根袖充盈造影剂的情况,从而判断有无神经根管的狭窄及其狭窄的程度。


图片发自160App


3.CT及CTM检查;

可见矢状径小于12mm,有向后延伸的骨刺等,一般取腰4-5,腰5-骶1的小关节水平摄CT片。

4.MRI检查;

腰段蛛网膜下腔的受压变形,伴有或不伴有马尾神经和(或)神经根的受压改变。同时,MRI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对脊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压迫程度,T,加权像上还可准确显示蛛网膜下腔的大小,直接观察到上述因素所致的椎管狭窄,反映出椎管及其内容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其他,如肌电图检查等(可帮助判断受压神经部位及鉴别诊断)。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