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详解
——什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之二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儿童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Kanner(1943)描述,在我国是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道了该疾病。
儿童孤独症表现为交流的障碍、语言的障碍、刻板的行为这三大主要特点。
儿童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是一种假说和猜想,大致认为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下面通过一些临床上具体观察和故事让大家对儿童孤独症有更多地了解:
儿童孤独症大部分都在三岁之前发病,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比同龄的儿童发育要晚一些,爬、翻身和语言的功能都要比正常儿童慢一些。在门诊上会经常遇到孩子到了两岁或者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一直拖到四五岁才过来看,问他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异常?父母说我们不觉得是一个问题,觉得孩子就是说话晚,他爸爸就是三岁以后才说话的。说明父母可能不能够去面对孩子是有问题的这个事实。
感觉异常:
对感觉不敏感或者对感觉过于敏感,比如说他们特别喜欢玩旋转木马,特别喜欢快速旋转这种游戏。一般情况下,坐旋转木马会晕得特别厉害,但是他们坐在上面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他们又会对坐电梯特别敏感,会非常担心害怕。
听觉过敏,比如说他们特别喜欢听一些声音,对一些声音特别感兴趣,一旦听到这种声音就会集中注意力,但是对一些声音又特别感到恐惧。
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听用泡沫擦在玻璃上的声音,你想想用泡沫擦玻璃的这种声音特别惨,他就特别喜欢去听这种声音,每天自己拿了泡沫到门上去擦,特别恐惧。
还有一些触觉上的异常,比如喜欢一些特殊材质的玩具,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触觉上特别的感受,他们通常痛觉减退,不怕痛。
进食方面,他们有可能会很讨厌某一种食物,吃这种食物就会一种厌恶感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同时他们也会常年地保持喜欢某一种食物。
交流障碍:
他们和人目光对视少,或者是不敢和人对视,当他和你说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看你的眼睛,或者他的眼睛会专注地看某一个地方。
不会玩合作性的游戏,不合群。儿童游戏发展有一个规律是从个人游戏到平行游戏,到最后慢慢发展成一个合作游戏,孤独症的孩子跟自己玩耍。在幼儿园里老师说小朋友大家自己去活动一下,那么自闭症的孩子就往往自己会拿一个玩具走到墙角里,或者走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己独自一人去玩耍。
在做沙盘游戏时,一旦当老师和孩子距离靠近的时候,他会有一些回避的行为,还有不恰当的一些身体语言,比如用食指指物、点头或者摇头,极少微笑,不听指挥,叫他的名字时没有任何反应。
语言障碍:
门诊上会看到很多孩子来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会说话或者说话时间比较迟,他们的语言发展顺序比较凌乱,儿童语言发展开始是名词,然后是动词,后面还有一些形容词,再连成一句话一个句子,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语言次序发育要慢一些,到三岁以后还不能有一个完整的语句。
人称代词分不清楚,三岁的孩子会说我饿了,他不会讲我饿了,只会说宝宝饿了。重复一个刻板的语言,比如宝宝坏妈妈坏,会重复好长的一段时间。
会问这是什么,不停地重复地问,但是你和谈话基本上不能够维持一个话题。
刻板行为:
孤独症的孩子会偏重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我们会发现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当他玩一个玩具的时候,他对玩具的喜好不是偏重整体,可能会偏好于某些细节,比如说玩具的材质、颜色或者形状,或者他会玩一些大家不太喜欢的玩具,比如不是那么鲜艳的颜色,或者让我们感觉到一些枯燥无味的玩具。
比如说他们喜欢转圈、摇晃、按开关和撕纸等。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每天他母亲下班以后,他就要求母亲给他a4纸,用剪刀剪成一条条,然后再用胶带把它粘起来,用胶带粘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纸粘成重叠的,他就会哭就会闹,没有办法,母亲再重新撕一张a4纸再给他粘起来。每天晚上只要母亲回到家,第一件事就要撕纸粘纸做这种重复性的动作。
还有一个孩子会专门拿一个螺丝刀去捅插座,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对一些事情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说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新闻联播或者说对一首歌重复去听,不厌其烦,听一天都不感到厌烦。
一成不变的一种生活习惯,比如说玩同样一个玩具,在固定的时间吃饭,在固定的地方用餐,他用餐和吃饭的餐具都是要用同样的,比如说他用这个碗,一旦你给他改变一下就特别不舒服。
智力差异:
70%孤独症儿童智力低下,有20%的人智力是比较正常的,只有10%的儿童智力是超常的,智力超常的儿童在我们临床中容易被误诊,因为觉得他智力比较好,其他方面的问题就被忽视了。
儿童孤独症的孩子记忆力是不一样,有的接近正常,有的比较低下,还有一些孩子智力超高,会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说对音乐或色彩方面拥有特殊超强的能力。
有的孩子对一些符号特别感兴趣,有的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并且会展现出超长的能力,或者他们的机械记忆比较好,使临床上对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产生困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