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防疫

李竹君医生 发布于2022-03-16 11:57 阅读量1006

本文由李竹君原创

近期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牵挂了无数人的心,向来以“快”著称的深圳这次也“慢”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注“昨天新增多少?”。陆续各大小区都慢慢“只进不出”,上岗需要开“工作证明”,上路需要“上路证明”,各个区域都慢慢有各自封控、管控区域。这对于无论是一线医务人员、街道办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以及居家隔离的身处封管控区的居民们及被限制出行的群众们,不仅面临工作及日常生活被突然打乱节奏或者停下来的挑战,更要面临的是容易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挑战,甚至出现一些出现入睡困难、频繁半夜醒来、早醒、睡眠表浅、白天精力不足、疲倦及恐慌不安、焦虑烦躁等“疫情综合征”的表现。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作为一名心理科医生,你问我“慌不慌”,说实话,“怎么可能不慌”!但面对疫情,贩卖焦虑不是我的职责,及时给予有限帮助才是我的本职。

各位还是要理性的对待疫情信息,每天“刷屏”了解疫情信息,过多关注,只会加剧心理恐慌,不利身心发展。

多转移注意力(就我目前了解,某视频、某音乐APP已推出免费一周会员,某云推出一月免费会员),说实话,听听歌、看看剧,他不香吗?更何况还不花钱。每天控制自己少关注手机一些无用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就当给一直在快的城市中马不停蹄,倒不如体验下慢生活,好好给自己做一顿饭,好好吃一顿饭,好好和家里人聊聊天,好好给神兽辅导辅导作业,体会一下“还是上班好”的那种平日里感受不到的快乐。

如果遇到有些对于疫情特别紧张、焦虑的人群怎么办呢。就那种可能只是出现一点身体有点不舒服,就会过度地放大症状,觉得头痛脑热,担心自己是不是传染了,反复查询阳性患者的活动轨迹,看是否有交叉的地方。

我觉得吧,要学会避免过度惶恐,学会及时倾诉(电话和微信),积极寻求亲情和友情的帮助,做好心理调理,适量运动,可在小范围安全区间适当练习瑜伽等有氧运动或者跟着上一些hiit网课,多巴胺分泌的快乐会诚不欺你。小林有句话说的好“假酒解不了真愁,运动能治假病”,不过建议要适量运动,量力而行,提高免疫抵抗力。当然,建议白天运动,晚上睡前就不建议剧烈运动了,避免影响晚上睡眠。

再就是说,真的就很难调整,那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法:闭上双眼,寻找个合适的姿势,抛除杂念,双肩自然下垂,用鼻子呼吸,在呼吸的同时腹部也要跟着伸缩。当吸到足够多时,憋气几秒钟,用嘴巴缓缓地呼气。反复几次(至少三次),很快就能起到放松的效果。

最后一条,毕竟现在大家都居家办公,作息难免紊乱,加上居家办公,保持作息规律很重要,遵循“睡不着就离床,有睡意再回床睡眠”,限制卧床时间,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如伴有严重的短期失眠,在以上非药物疗法尝试无效后,可以必要时选择辅助安眠药物(特别是非苯二氮䓬类)。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如果经过以上自我调节,焦虑情绪还是不能得到缓解,一定要到医院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是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毕竟有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戴好口罩,还是可以来院就医的!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顺势要打个广告吗?罗湖医院无假日医院,心理科陪你从“心❤️”战疫不打烊!

也顺便贴心附上深圳市各区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热线,“及时沟通很重要,心理援助热线,为你保驾护航!”,有需自取。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