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得了抑郁症,我该为他(她)做什么?

李竹君医生 发布于2021-02-07 23:07 阅读量6991

本文由李竹君原创

1、接受患者是病人,尽量理解患者的痛苦,不批评、不指责、不无视,不忽略。

初步学习及掌握抑郁症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独特性:在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前提下,例如完善头部CT或头部磁共振等检查均完全无异常或脑电图无异常,心电图无异常。甲状腺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即找不到通常显眼可见或提示身体有病的证据,明白抑郁症不是思想病,不是“想太多”,不是意志不坚强,更不是“装病”或者“矫情”,更不是“跳跳大神,驱驱邪”就能解决的,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不到快乐的这种状态,是确实需要系统规范治疗的疾病状态。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2、鼓励积极面对疾病,支持系统治疗。

有许多门诊来看的患者本身都十分抗拒或者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敏感的内心有着强烈的病耻感,往往第一次来都会羞于看诊,担心别人看自己像个“精神病”。但,身体会生病,心理(情绪)一样会生病,那种痛苦绝对不亚于身体的疼痛,这只是一种心理疾病,绝不等同于“精神病”。作为关心他们的人,我们应该多鼓励其主动看病求治、寻求专业的治疗,及时带其复诊。并且让他们规范配合服药,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能够亲自帮忙管理他们的药物,督促服药,避免患者会药物服用不足或者服药过量,从而影响治疗疗效。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3、加强陪伴。

在疾病早期,陪伴是十分重要的,尽可能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说教者做一个理解者,而不是辩论者。可能有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是无声的陪伴,有时候说多了反而他们会更容易烦躁,导致情绪容易反复波动。多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持,而不是我们自认为的事无巨细,嘘寒问暖。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4、帮助制定并执行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计划,帮助患者走向康复。

如果有条件的话,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Ps:因为对于某些患者在疾病早期是会经常感到疲累的,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都会不想动,我们也去适当理解),在不是强迫的前提下,尽可能带他们去做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慢跑、瑜伽等。毕竟科学证明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多巴胺分泌增多,这样再配合药物治疗,应该会让大脑分泌的快乐plus。

5、尽可能多给耐心。

因为过早以健康人的情绪标准要求会给患者带来压力。就像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一样,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抗抑郁药物起效都较慢,真正起效时间大约都要至少2~4周。并没有任何一个药物吃了能够马上快乐起来,能马上快乐的是毒品,而不是治疗药物。如果急于想要看到药物的效果,无形中会加重患者的压力,会让他们陷入自己的疾病治疗效果的怀疑中,从而不利于患者自身对目前病情治疗好转的信心建立及影响疾病预后。所以,有时候患者急躁,我们不能跟着急,而是应该多予以耐心及信心。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6、密切观察病情,加强防范。

目前门诊就诊的很多病人往往都有轻生的念头或者是已经有伤害自己的行为。那么对于这些有自杀观念或企图的患者,如果有条件就尽可能在相对宽松的氛围里对其加强陪护,保证其安全,但绝对不是完全要控制其行踪,去哪里都要报备,这样也会加重患者的思想压力,诱发情绪波动复发。只是尽量调用可用资源,让身边的人对其加强监护,如果有不对劲,建议及时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7、有幻觉妄想情节严重者,不能犹豫,要及时住院治疗。

由于病情进展,某些患有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可能会伴有幻觉妄想,在幻觉妄想支配下,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冲动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风险,这就需要实时评估病情及风险等级,该送医治疗就得当机立断,不能因一时不忍心,或者再等等看看,一直拖着。而是要立即送至精神专科医院住院进一步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