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最近来了个年轻人小王,是普通的公司文员,工作无压力,但就是最近白天精神萎靡,无论喝多少咖啡或是浓茶,都是上班摸鱼,下班游离,浑身提不起劲,无欲无求,不在状态。但是到了夜晚,就是不一样的打了鸡血的人生,脑海里不自主浮现“越夜越美丽”,嘴巴不自主哼唱“夜太美,尽管再危险,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
患者反复追问是自己分裂了吗?医师耐心询问下,原来是因为夜晚要全身心投入到丰富的精神世界建设——“开黑上分,青铜带王者”。
不可否认,网络游戏自诞生以来,给人们休闲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沉迷其中,青少年尤其深陷其中。你可能经常听到类似:13岁小红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7岁小明狂打40小时游戏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而《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作为全民级、现象级网游,其累计注册用户远远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足见其魅力,但当玩游戏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边界而成瘾时,你真的不好奇为什么玩游戏究竟会上瘾吗?真的不担心我们是否生病了吗?
让我们先看看内因。在我们的大脑里,其实存在着一个随时随地想要犒赏自己的勤奋的小人,他最爱的事情就是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越多,他越兴奋,大脑里亢奋的信号也会迅速传递和蔓延,让我们产生兴奋和欢愉的情绪,且激活大脑奖赏机制,对我们起着正向诱导作用促使我们去正性学习、去进步、去适应环境。然而生活中总有捷径,当勤奋的小人不再愿意忍受由正常途径产生多巴胺,而通过嗑药、酗酒、赌博以及打游戏等自我刺激的方式产生多巴胺,勤奋的小人会变成贪婪的小人,这时我们的大脑就可以说是成瘾了。赌博和网络游戏成瘾虽没有具体物质的摄入,他们通过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引发脑内“异样”奖赏系统的启动,同样获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体验,在这种“异样”奖赏系统的刺激下,总会让我们无视不良后果,长时间地沉溺于网络游戏,意志力下降,即放弃眼前利益争取长远利益的决心会减弱。
那外因呢?
其实当下的网络游戏已然为人们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可以减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挫败感,会从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并以此转移注意力,逃避现实;且游戏内容常存在“英雄拯救世界”的情节,这些情节让人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及满足了征服欲。当然不同的玩家可以在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互动,比如组建团队、结成配偶等同伴效应也是网络游戏使人上瘾的原因。
那我是真的对游戏上瘾了吗?
别紧张,判断上瘾,还是要看是否已经对网络游戏产生了依赖行为。如果自己一旦离开网络游戏,就会出现焦虑、烦躁、坐立不安等症状,则应该提高警惕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障碍”认定为新的疾病,基本具有以下特征:无法控制想玩游戏的冲动,与日常生活相比更重视游戏,即使出现健康受损等问题仍然继续玩。如果给家庭、社会、学业及工作造成严重障碍,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2个月,则可以诊断为患有游戏障碍。
那该如何正确应对游戏成瘾?
对于上瘾程度较轻的网游成瘾者而言,可以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戒掉网瘾,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利用互联网,科学安排游戏时间。首先要明确上网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浏览信息,以免一不小心就打开游戏;其次要控制游戏时间,比如规定自己每次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另外还应该设置断网时间;(目前也确实有些游戏app均也已推出青少年模式,方便合理限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非常值得推崇);
(2)用转移法摆脱网络游戏。找到自己除网络游戏之外的爱好,如跑步、健身、打球、下棋等,并在空闲时间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爱好上,让自己忘记网络游戏的诱惑;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地宣泄,建立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那对于上瘾程度较重的网游成瘾者或者已经达到游戏障碍者,是时候需要寻求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了。精神心理医生会根据您具体的实际情况,评估情绪状态及精神状态,考虑导致游戏障碍患者是否存在共病焦虑障碍或者抑郁障碍等情绪问题,解决根源问题,进行个体治疗方案管理,提供有效治疗措施,合理安排心理疏导,改善不良认知,有效帮助您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