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孩子锐评《我本是高山》:你本是高山,谁来当溪流?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3-12-01 16:51 阅读量773

本文由胡雪原创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这句话承载着千万份打破生命枷锁的愿想。


电影《我本是高山》故事讲述的就是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故事张桂梅因眼看大山之中女性命运困局,教育的落后与不平等,许多大山女孩的世界只能留存在于山的这头和那头,走入下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她立志改变此景,选择创办华坪女高,试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千百位女孩跨过贫困地区的千丘万壑,走向自由人生的励志故事。



该电影的上映,短时间内引发了各大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关注与讨论。


我们透过此电影看到山区教育的不公,我们感慨着女孩们命运曲折。有一位网友本想着以此电影作为励志教育的契机,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却不料得来别样的答复:


“所有人都去做高山,谁来做溪流呢...多没意思,人要努力,也不是都冲着成为高山去努力呀!努力做一条小溪不也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都去做高山呢?每个人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吗?”

-来自知乎网友分享


出乎意料的回答,让父母准备好的励志发言如鲠在喉,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的答复。


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段相似的回忆,我也曾经有陷入无语的时刻。

01

我们认为的正确一定是正确吗?



在我的咨询生涯里,曾有这么一个男孩来到我面前。


一位四年级小男孩,思维独特,性格独立,十分热爱自然科学,但是四年级的他却被诊断出焦虑症。


他抗拒所有他不认可的约束,管教。因此在学校里,常常会因为被要求保持课堂安静,而陷入极端情绪,例如打砸书桌,大吵大闹,甚至会跑出课堂。


起初的时候,任课老师都会制止这种行为,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每一天都将课堂的时间成本花费在安抚其情绪上,那教学进度也将会被大大影响。


所以,渐渐的老师们都默认了他离开课堂这件事。


“他会经常跑到学校的小花园里,一个人在那里玩,校长知道这件事情后,一开始还尝试晓之以理的方法,陪伴在身边苦苦的劝他。后来发现,在花园里的他很开心,这不同于平日中教室里的他,乐于和身边人分享每天在那片小植物园里发现新东西,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疑惑回到家里自己琢磨个之所以然。虽然我很想让他保持这份快乐,但是碍于升学压力,我们还是想他能够回归于课堂,跟上学习进度。”孩子的母亲说到。


因此,那一天我在咨询室里询问他,教室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我讨厌教室,我不喜欢上学,我不喜欢老师。”小男孩说到。“凭什么我不能随意发言,凭什么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上你的课,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别管我就好了。”


我尝试着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我们有些时候不得不为现实因素考虑。


而他给予我的答案是:“那我就改变世界,我又没伤害别人,凭什么不能做。”


这是迄今为止依旧深深影响着我的语言——“凭什么”


因为,如此简洁的话语,却勾起了我许多的思考。



我想起了《小王子》的序言:“我就把这本书献给后来成了大人的那个孩子。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很少有人记得这一点。”


或许有时候,小朋友天真纯粹的言语,总能唤醒我们内心的深处所遗忘的一些东西。而正是这些简单会心的语言,却往往最让我们深感震撼,在那一刻,我们会失语,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我们发现了,我们作为“大人”所坚持的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


天真的视角,击中了我们内心里名为“正确”的堡垒的最薄弱之处。


02

为什么我们出现“失语”?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指出,当我们的思想、信念或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或目标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感到内部的不一致和不舒服,并会尝试通过调整认知、改变行为或重新评估目标来恢复一致性。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原来的目的或观点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认知失调,进而启动调整和重新评估。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批判性思维来进行“自我审视”,促使你重新思考问题和深化对于事物的理解,以此寻找更为完美的答案。



我们在平时的沟通里,其实都带着非常隐晦的目的或预设观念,这往往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就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高山”,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无意识的预设倾听者的立场与我们相同,都是要克服过程的苦难,追逐高山的成功,也因此,我们忽略了草木溪流。


又例如,我前文提到的小男孩,我们预设了去学校要“学会集体相处”“专心学习”,也因此,“去社会化”“不妥协”成为了盲区。


当意料之外的答案来临时,出现短暂性失语情况是很正常的。因此,各位家长不必担心或固执地坚持原来的观点。


相反,视之为一个机会,以平静和学习的态度去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立场。这样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将有助于建立更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胡雪老师分享: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他们刚脱离了幼时的稚嫩,但却还不具有进入成人社会的条件和心智,他们困惑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如果能够想明白,则会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成年早期,可惜的是,很多孩子直到长大成人后仍在这个问题上来回打转。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已经产生了对权威社会既有规则警惕意识,开始怀疑家长老师的话语的正确性。


如果亲子之间存在长期的沟通障碍,例如亲子之间经常无法有效沟通,或者出现频繁的争吵和冲突,并且行为已经升级到您可控范围以外,请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师的指导下与孩子一起学习如何搞懂叛逆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

挂号.gif胡雪.gif


03

如何与“思维独特”的小朋友进行沟通



请大家要记住,小朋友是有理解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的沟通。


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方式难以版式化,因此我只能给予一些通用的建议,给予大家参考。


1、倾听和尊重


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这将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的氛围。鼓励真诚的对话,让孩子们能够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分享你对事物的看法。这样可以增强你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理解与鼓励


尝试理解新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观念也可能与以往不同,这种差异需要我们理解和接受。在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并参与辩论和探讨。这样能够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你提供更好的机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3、寻求共同点


找到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上展开对话。这样可以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为进一步的对话创建基础。


4、引导思考权衡


引导孩子思考权衡不同的利益和权益,积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例如,可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或者“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5、反思讨论结果


在讨论的最后,总结讨论的要点,并回顾从中学到的内容和观点,鼓励孩子们进行反思和抉择,思考他们如何看待这次讨论以及对自己观点的影响。




通过建立基于尊重和对话的关系,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它们。这有助于他们发展情感智力和自我意识,并在处理情绪和冲突时变得更加成熟。


或许,每一次与小朋友的对话,从无语到反思,从反思到超越,都是一场对于过去自己童年的唤醒。这样的对话有着美丽的意义,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独特之处。


以上就是今日的心理故事分析,我是争渡心理咨询,感谢今日的倾听,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故事相遇。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