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时代空心病的一封信:我们该如何对抗内心的虚无?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3-11-27 16:01 阅读量629

本文由胡雪原创


北大的新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对他们而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让我想到一个词,空心病。”


徐凯文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中如是说。


01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一词源自于日本,用来描述一种情况,即个体在物质丰富的外在世界中感到内心空虚和孤独的心理状态。

 

 “迷茫、恐惧、缺乏支撑感、内心空虚”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形容词,意义感的丧失更是其生活的底色,有学生如此描述自己的内心: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对于他们而言,生活中强烈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是如影随形的恐惧之龙,看不见希望的灯塔,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追问内心,却不知何为正确,何为错误。

 

这不禁地让我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深陷空心病的困扰? 


02

漫长奔跑后的麻木


在我看来,真正击倒孩子内心的是一场漫长的奔跑。


曾有一位学生向我倾诉道:“我以为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我就会很开心,可是当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可能喜悦只属于我的父母,并不属于我…然后我就意识到,其实我也没有很期待这张通知书,但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够做些什么。”


这让我想到,此前广受争议的“鸡娃”教育。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对于三观塑造的教育是十分薄弱几近欠缺的。


在前几年的市场中,状元横幅满天挂起,教育机构通过危机营销,向家长传递一大观念——如果不报名,我们的学生将会成为你的孩子考场上的敌人。


因此,教育竞争形成强大的剧场效应,许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置于教育的赛道中,与其他小孩进行比较。


“别人家孩子拿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学,找了什么好工作”此般话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比比皆是。


鸡娃式教育对学生施加过高的期望压力,要求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佳绩;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和追求完美的紧迫感,往往迫胁着学生不断奔跑,力求超越他人。



胡雪老师分享:


曾有一位七年级的男孩在咨询室里向我坦言,他已经十分讨厌学习生活的激烈的竞争和排名的压力,内心十分厌恶只追求成绩,却不开心的日子,但碍于升学压力,他又不得不竭尽全力的学习。

 

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些孩子身上的情感和压力,这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当他们内心不认可这条道路,又不得不选择此路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下去?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十二年的学习生涯,需要扎堆在厌恶的书海之中,并坚持不懈,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更何况,经历其中的还是一位孩子。

 

当他们内心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面对眼前困难时,不可避免的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而紧接着,他们祈求外界的能有不同的期望或者价值观时,传来的回声是焦虑的学习内卷。


这个过程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上演了千次万次,却始终找不到转机的时候,可以推想而出,最终内心走向麻木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了抑郁、焦虑、厌世等情绪情绪,不妨可以试试通过心理咨询改善。


咨询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个释放压抑的空间,在咨询师面前可以倾诉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同时,好的咨询关系,会帮助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慢慢地,就会得到疗愈。



挂号.gif胡雪.gif



03

价值单一导致的精神荒原


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语境中,所接触到的社会范式,就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或者说一个要赚钱的人。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父母将人生的成长与分数,金钱挂钩,忽视品德、体育、美育的培养。


如此以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倾向于追寻所谓“成功”“优秀”的事情,进而压抑“无用“的选择,这致使许多学生被限制在功利主义的桎梏中,许多的内心需求被搁浅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许多的老师会对在备考的孩子说,再坚持一下,等你们考上大学,就不会辛苦了。


听到类似的话语,我们内心都会不由自主的诞生出一种期待——上了大学,过了这道坎,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被解决。


但这样的期待本身就是异想天开,因为自我认同感建立,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人格课题,如果未能完成本阶段的课题,则会在将来再次造成问题,甚至是停滞于这一阶段。


青少年时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确认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需要回答内心的诸多叩问——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唯有解决这些问题,青少年才不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情况。


而事与愿违的是,这些需求都需要为学习成绩而让步,这些关乎于人生理想,内心追求的问题被一次又一次的搁浅。


胡雪老师分享:


当空心病袭来之时,因为没人教过他们,怎么获得内心深层的平静,失去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撑,虚无主义的影子便会笼罩其内心,让精神成为一片荒原。


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探索内心深处的心理动力过程包括童年经历、潜意识、防御机制等,以促进心理成长,最后实现人格的改善。



04

我们如何对抗内心的虚无?


有一个段子,一名留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名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文章。当他信心满满准备了众多问题方向的回答时,却未曾料想过导师会向他提问:“那如果成为了人下人呢?”


在此刻,我也有相同的疑惑,当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们所愿时,我们又应当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呢?或者说,当自我深陷泥沼之时,我该如何拍拍轻灰,重新站起?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有许多的答案。


有些人会和我说:“生命的诞生就是一场随机数的偶然,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可以去赋予事物意义。”这个回答,我觉得很不错。


当我向广场上跳舞的大妈请教时,她们回答我:“管他什么大的意义,小的意义,把今天饭吃好,那才最有意义。“这个回答,好像也很不错。


还有冲劲满满的人会跟我说:“怎么可能会没有意义,我要证明给你们看他的意义!”这同样是一份很棒的答复。


列举了如此多的答复,并不是想告诉大家答案潜藏于其中,而是想告诉大家,答案有很多种,如果可以,你的理想也是其中一种,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这份答案之书可以列举到一万年之后。


- Salvador Dalí (Spanish, 1904–1989)


就像尼采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当我们从单一的评价指标中走出,会发现生命的活法也是多种的多样的。


或许,曾经有些声音会告诉你——不成功意味着失败和淘汰。但我想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关乎于内心的探索,每一分每一毫都不会失败或被淘汰。那些功利的,具有他者目的,断断乎不是每一位空心病人最需要的东西。


职业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千万收入的仲裁律师和千元收入的普法律师,其价值的重量在每个人心里都是截然不同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成为”就是一种值得被肯定的欲望,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取决于他者,而取决自我的人生观。


聊到此,相信大家心有疑惑——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


每当咨询室里提出这样的回答,我都很难给予一份具体答案。


但是我常常会告诉他们一些建议,多走走,多看看,不妨约上三五好友一同游玩,如果喜欢安静,也可以独自散步于城市道路,或是尝试新事物,美食等等皆可。


或许,我们会因为落叶飞舞,光影交织而热爱上绘画,又或许会因为热爱一份美食,一次交流,而成为一位厨师或者一位咨询师。


我相信,在这个过程每个人都能收获到不同的感悟和答案。


因为,生命的欢欣,草木的绿意皆会不同程度的激荡起人心的起舞的欲望。生活中看见小孩子在追逐嬉戏,内心不由生出的喜悦;翻越千山之境,忽见山阳斜照的优美。


这些简单的生活碎片,不同程度的大小拼凑于一起,成为了我们积极生活的信念。


通过具体的生活中积极经验,挖掘内在的积极的情感、个人优点和意义感,进而发掘个人的优势和追求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目标,这或许是一条走出时代空心的路径。


最后,希望本文能助大家找到超越空心病的方法,勇敢探索自我,并获得心灵的成长和超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