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孩子 VS 咨询师眼中的孩子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3-10-09 14:43 阅读量552

本文由胡雪原创

最近,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到我们的咨询室。


他们几乎都有着一些共同的诉求,“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又下降了?”


但这些看似正常且合理的诉求背后,其实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两个真实案例。




01

不行!我必须让自己时刻保持专注!


进入高三,小文(化名)已经持续大半年因为学习精力不集中被妈妈责骂批评。


在妈妈眼中,小文没有自制力,总是想要放松休息。


但在小文眼中,自己很难达到妈妈的要求,这种精神上的撕扯让小文妈妈焦虑担忧,也让小文身心俱疲,状态越来越差…


咨询师:

“小文,我已经了解到你最近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呢?”


小文:

“这种状态应该有大半年了,好像是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以后开始的吧,我只记得当时妈妈狠狠地批评我,说我近期学习不用功。

从那以后,我就很想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但却发现自己总是会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注意力不受控制的分散,我也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

“看得出来,你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对于自己的问题,也能及时调整进行弥补,不过我听到你说自己并不是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变成这样的,对吗?”


小文:

“是的,应该还是可以保持20分钟左右的专注吧,不过我觉得自己应该全时保持注意力,因为周围同学都在努力,现在时间这么紧,我也不想浪费时间。”


在了解小文的一些情况后,我又与小文妈妈进行谈话,关于学习这件事的冲突由此显现…


咨询师:

“小文妈妈,对于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文妈妈:

“我觉得她就是贪玩,我经常见到她不是在发呆,就是在玩手机,哪有一个高三学生的样子,别人家孩子都在抓紧时间学习,她还在浪费时间!”


咨询师:

“所以你认为孩子是主观上故意不想认真学习,对吗?”


小文妈妈:

“除了这个理由,我找不到什么原因来说明她现在的学习状态。”


咨询师:

“不过,据我了解,小文自己很想认真主动地学习,因为之前学习成绩下滑的事情,她一直想要更好地努力用功。所以,在主观态度上,小文是想好好学习的。”


小文妈妈:

“那为什么她现实的学习状态并不令人满意?”


咨询师:

“如果我们可以让自己始终保持在高强度的注意力集中状态,那可能才是危险的,就像一部发动机,持续高强度运转,也可能会烧坏,小文并不是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但是我们需要允许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出现,因为那往往是大脑疲惫的信号。”


胡雪老师分享:


很多时候,家长认为的学习问题,其实是经过伪装后的“错误期待”。


望子成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当高期待与现实规律相违背时,这种期待就成为了一件“伤人的利器”。




02

她们为什么不喜欢我?

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


小萱(化名)因为学校人际关系问题走进我的咨询室。


她告诉我,很长时间以来,她都很难与室友相处,无论自己对她们多么好,似乎仍然无法换来对方的尊重,甚至刻意疏离自己,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责痛苦。


小萱:

“为什么我的室友不喜欢我呢?明明我已经我给她们做了那么事情,洗衣服、带饭、接洗脚水,我都做了,我还有什么需要做好的吗?”


咨询师:

“看得出来你是一位善良热心的孩子,你很希望周围人都喜欢自己,对吗?”


小萱:

“对啊,我希望周围人都能喜欢我,我不想被别人冷落忽视。”

 

咨询师:

“所以你认为只要自己对别人更多地付出,就一定能让别人喜欢,对吗?”


小萱:

“是的,我妈妈经常对我说,要和周围人搞好关系,如果别人不喜欢你,那一定是自己什么地方没做好,凡事都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咨询师:

“那在学校里,有没有同学因为你这样的付出努力而喜欢你呢?”


小萱:

“有,但是很少,只有一两个,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没有在一个宿舍。”


咨询师:

“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不过似乎你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现状,你希望的是周围人都能喜欢你,你认为这样的情况能够实现吗?”


小萱:

“其实在理性上,我知道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每个人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但我还是忍不住去这样做,这样想,我也很苦恼自己的这种行为。”


咨询师:

“你说的很对,我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和方式不一定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和情感回应。


对于给与我们积极回应的人,我们可以去更加积极地互动相处;


但是对于没有给与我们积极回应的人,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相处方式收一收,当作普通朋友就好。


如果我们执意要去获得所有人的好感,就会不断内耗自己,最终遭到情感价值上的受挫。”


胡雪老师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变化迅速,他们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可,支持。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让他们滋生出一些畸形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自我价值观,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教育中的惯性思维,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人际关系困扰,请不要将问题责任都担在孩子肩上,想办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是正确的选择。


03

给家长们的几点思考建议

 

类似的故事还在我的咨询室悄然发生,小文与小萱的故事也仅仅是众多遭遇心理困扰孩子的一个缩影。


尽管身处不同的家庭,但我们却会发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却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养育者习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和视角下,评判孩子遭遇的问题。


在孩子面对困境时,他们没有成为合格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却反而将孩子推向一个深渊,让他们持续地遭受煎熬。


在这里,有几点思考与各位父母一起分享:


1.警惕那些畸形、扭曲的“高期待”。


有句老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父母,如果自己都很难做到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让孩子来完成。


更何况,我们需要尊重一个人的生物自然规律,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2.警惕作为父母权威的自恋感。


父母对于孩子是天然的权威,这种权威感反过来容易给父母形成这样一种错觉: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应该对我言听计从!


更可怕的是,当发现孩子产生反抗和情绪冲突时,又会形成一种自我安慰:“我都是为了孩子好,父母哪可能害了自己的孩子呢?”


正是在这种盲目的自我催眠之下,父母往往难以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相信自己的教育方法,相信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学习思考过如何当好一位父母呢?盲目的自恋感只会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3.警惕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价值观。


作为“过来人”,我们有很多经验智慧与孩子交流,但是这些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就很容易强加自己的价值观。


就像我们强行用大号的螺母适配小号的螺丝孔,往往会让家庭教育演变为一场关系冲突。


挂号.gif胡雪.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