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孩子来咨询室求助的家长越来越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学习问题,但看似共性的问题背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故事,看看在不同层面影响下,孩子学习问题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故事一:
孩子口中的“笨”从何而来?
学校老师:“小诺(化名),为什么你今天又没有交作业呢?这都是这周第几次啦?”
小诺:“老师,因为我笨呀,你看我这么笨,不会写作业很正常呀。”
咨询室中,小诺父母在向我描述完学校老师的反馈后,仍然有些隐隐生气愤怒,孩子妈妈更是有些着急地想哭…
小诺妈妈: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会给老师说出这样的话啊?
明明我和老公在家从来不会批评打击他,并且还时常肯定激励他。
我真的想不明白,到底是我在哪个方面做错了?”
咨询师:
“小诺妈妈,我们现在无法分清孩子是产生了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认知,还是在用这种行为方式表达其他的某种需求?
我想知道,孩子在家的时候会出现类似的自我贬低行为吗?”
小诺妈妈:
“孩子在家倒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行为,但是他在面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时,容易放弃。
比如孩子爸爸给他布置了一个学习小任务,他觉得很枯燥就不想做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没有要求他继续做,而是在安抚他,只不过似乎他一直都难以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咨询师:
“当孩子面对挫败时,我们给予他鼓励和安抚是不错的,这点你和孩子爸爸做得很好;
不过,我们需要警惕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因为单纯的安抚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予孩子抚慰,也可能让孩子安于现状,失去面对挑战的兴趣。
我们想想看,相比父母的保护和抚慰,谁又愿意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挑战呢?”
小诺妈妈:
“我明白了,老师,小诺并不是真正觉得自己笨,而是在通过这种表达自己笨的方式来逃避学习写作业这件事。
难怪学校老师说他并没有因为笨而羞愧自卑,反而还越玩越兴奋。
看来我和孩子爸爸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本来以为更多的安抚鼓励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没想到却让他养成这样的行为方式。”
胡雪老师分享: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经学会了不少育儿心理学常识,少了批评打骂,多了鼓励表扬。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带来局限性。
当我们在自诩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时,也许已经掉入了另一个“坑”中。
如果自己的孩子正在表现出难以理解的问题行为,请记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故事二:
孩子厌学,当真是手机的错吗?
小羽父亲:“小羽,你这每天放学回来就是玩手机,信不信我马上把手机给你砸了!”
小羽:“有本事你就砸!反正没有手机,我也不活了!”
咨询室中,小羽父亲满是担忧地讲述了他和小羽之间因为手机爆发的冲突,最终孩子父亲一怒之下砸了手机,小羽真的跑到楼顶威胁着要跳楼。
最终,孩子父亲只好暂时妥协,又答应给他买一部新手机。
小羽父亲:
“老师,我家孩子因为手机使用,已经没有办法学习了。
我想给他强制戒掉手机瘾,结果就闹出了这么大的冲突,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咨询师: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将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
不过在此之前,你有没有认真了解和倾听过孩子为什么如此迷恋手机呢?”
小羽父亲:
“这…我倒是没有,每次下班回来看到他在卧室玩手机就气不过,哪还有心思去倾听他的想法。
他玩手机不就是个问题吗?”
咨询师:
“从表面上看,玩手机确实是一种成瘾行为。
不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强制性戒断孩子的成瘾行为,而是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也许真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接下来在我和小羽单独谈话以后,我再与你沟通。”
在与小羽单独谈话交流后,小羽告诉我,他之所以喜欢玩手机,是因为他需要和同学朋友保持交流。
很多时候父母不在家,只能通过手机和朋友一起玩手机,聊天,或者看网络直播等,这样才能排解内心的孤独感。
有时候还会一玩一整夜,因为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感觉紧张焦虑睡不着。
但他从来没有向父母说过自己的这些情况。
咨询师:
“小羽爸爸,你觉得小羽现在的学习状态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小羽父亲:
“我觉得就是他沉溺于玩手机,贪图好耍,所以没心思学习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咨询师:
“这只是表面所反映出的问题,你知道吗?
在我和小羽沟通后,小羽向我诉说了他喜欢玩手机的原因是因为他渴望和人交流。
因为只有通过游戏、聊天、看直播的方式才能让他感觉不那么孤独。
手机不是导致他学习问题的原因,它只是一个媒介工具,一个用来抚慰他内心孤独的工具。”
胡雪老师分享:
手机、游戏等成瘾性行为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我们只是成行为的表象出发来思考解决对策,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些行为的背后通常都与家庭关系、教育方式等息息相关。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类似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故事三
是“激励”还是“打击”?
学校老师:“同学们,距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否则考不上好的大学,你们的人生就彻底完了!”
小文:“这都是今天第三次说这种话了,我一听到老师说这个就难受紧张,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未来可怎么办啊?”
咨询室中,小文(化名)低着头支支吾吾地向我表达了她在学校经历的困扰。
老师每天都会用这种方式给全班同学加油鼓劲。
一开始只是觉得有些担忧,但是时间一久,有不少同学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同学更是对学习产生了畏惧。
小文:
“老师,高考真的这么重要吗?
如果我考不上好大学,我真的彻底完蛋了吗?
我现在一想到这个事情就没办法正常学习,一想到下周的月考都特别紧张。”
咨询师:
“高考确实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大难关,我们很多人在面对高考时都会有紧张感,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心理现象。
不过我想听听你自己是如何看待高考的呢?”
小文:
“我觉得高考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考上好大学,是不是真的像学校老师说的那样,我的未来就彻底没有出路了?”
咨询师:
“正如你所知道的,高考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不过这种重要性并不是能够彻底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
它更像是一种选择,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有很多类似的选择。
当然我们最终选择了什么结果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承担每个选择结果带来的责任,同时我们为了做出某个选择而付出努力。
也许老师的激励让你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
但如果我们不把结果看得太重,而是全然去努力付出,注重这个成长努力的过程,也许我们会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事情,最终也更容易收获自己理想的结果。”
胡雪老师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不经意的“激励”,却隐藏着伤害他人的“尖刀”。
在这种隐形暴力中,有的学生变得紧张焦虑抑郁,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身边的孩子也出现了类似的状态,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别让激励变成了对孩子的打击。
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不喜欢学习的,他们可能是在求学路上遇到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困难。
孩子们也非常需要家长或老师拉他一把,帮助他像从前一样,快乐吮吸知识的雨露,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