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临近,即将迎来一波新的返乡潮。这乍一看,大半年未回家的打工人们一个个归心似箭。
但仔细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在这股回家冲动的背后其实还较劲着一股暗劲儿…
离家越近越能感受到「既想念又害怕」这种情绪,明明很期待回家,但是想象回家后的场景又会感到烦躁,和父母和平相处变成了一件难事。
01
过节回家的“爱”与“恨”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年轻人放假回家,第一天父母好吃好喝招待,叫得亲热又亲近;第二天就开始热情下降,像往常一样对待;第三天就直接询问:“你假期什么到啊?”
尽管这是一个段子,但出奇高的点赞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过节回家时存在的某些共同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家」在我们绝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港湾的形象,是一座理想的避风港,也是我们踏足社会,追逐梦想时的大后方。
不管在外面对怎样的风浪,经历怎样的压力,心里总是有一块可以退守的“田园”。
不过,这样的一块理想“田园”是一种心理意象层面的象征。
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并不意味着这块“田园”真的就是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因为组成这个“田园”的重要成员也是活生生的两个人——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想法,也有自己的期待憧憬,也有自己的情绪感受。
作为内心的理想“田园”,我们也更容易将其绝对化、完美化,将这个田园港湾视作可以无限包容自己的地方。
当我们抱着这样的高期待回到家中,就很有可能因为一些“瑕疵体验”感到不舒服。
这些“瑕疵体验”可能会包括父母突然出现的坏情绪、因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感,以及每个人天生存在的控制欲。
在这个狭小的“港湾”中,这些“瑕疵体验”可能会因彼此碰撞而发酵,甚至演变为亲人之间的对抗冲突。
于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开始产生:
对于孩子,
他们既希望回到“港湾”,又希望摆脱约束;
对于父母,
他们既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又无意识地向他们施加控制,我们内心的冲突由此形成…
02
与家人相处的几点思考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藏在家人之间的冲突很难完全消除,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周围有一定的「控制感」。
只不过我们很难自觉地驾驭这种控制的范围和限度。
因此,身处被控制圈的我们会感到难受不舒服,而被打破这种控制圈的父母同样会感到失控感和愤怒感。
·通过「互换角色」降低控制欲表达
在与父母相处时,由于传统文化定义了长幼之间的尊卑,因此长辈会在潜意识中向晚辈施加控制影响。
但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一些方式来骗过这种“潜意识机制”,制造一种角色互换的假象,那么父母的控制欲表达就会降低,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温馨与喜悦。
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从父母等长辈的薄弱环节切入,用“我教你学”的方式来置换关系角色。
在潜意识中,“教”的人将处于高处,“学”的人会表现得谦卑。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与时代前沿接轨的新消息,引起父母等长辈的兴趣,然后借机教他们了解世界新信息,使用手机新功能等等。
可能有的人会说,一直教长辈使用手机,那回家多累多无聊啊?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如果自己回家后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父母将会表现出怎样的状态呢?绝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被父母“批评教育”一顿。
总之,在父母眼中,这种行为既损害健康,又让人玩物丧志。
但如果是家里所有人都坐在沙发玩游戏、刷视频,一起交流互联网的趣事,一起围攻某个游戏世界里的boss,这是多么的有趣呢?
同样的事情,当我们站在不同的出发点,带着不同的想法与关系模式参与时,亲人之间的情绪情感就可能会开始自然流动。
一个人的捧腹大笑与一家人的捧腹大笑,这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和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互换角色降低控制欲表达
另一个思路不是降低父母的控制欲表达,而是转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控制欲表达。
比如与他们共同完成有意义感的事情。
注意,是让父母感到有意义感,而不是自己感觉有意义感,千万不要有自我感动式地付出。
很多子女会喜欢带着父母到处旅游,在他们看来,带父母旅游是有意义的,父母也会看见更多不一样的事物,心情也会更好。
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到底是自己觉得旅游能提高愉悦幸福感,还是父母这样认为?
要知道,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的老人,他们不喜欢四处走动,就喜欢找个安静的小院子静静待着,可以和人聊聊天、下下棋,或者自己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旅游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不是放松愉悦而是一种受罪!
因此,很多子女跟风式地带父母去旅行,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抚平「道德压力」带来的「愧疚感」。
但类似这些行为也许既不能给父母带来愉悦,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有价值意义。
那什么样的事情能够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呢?
这需要我们与父母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实现内心价值感的方式。
在这里,我列举一个绝大部分人可能都适用的方式——
听父母讲故事,
引导他们讲自己过去苦难的故事、辉煌的故事、创业的故事和感人的故事等。
讲故事既是一种经验分享,更是一种情感宣泄与表达。
当父母带着情绪情感讲出自己的故事时,不仅能获得潜在的意义价值感,更能在这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链接。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怎么和父母沟通,而讲故事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因为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鲜活地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一些情结疙瘩也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消失,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当然,作为倾听者,我们可以适时给与一些情绪感受的反馈,同时对于一些反复讲述的内容,可以引导他们来讲述,也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做一些录音或视频录制。
有条件的还可以剪辑成小视频或者整理成文字内容,让这种意义感延续和传承。
·创造「平等对话氛围」制衡控制欲表达
还有一个思路是通过家庭内部活动,创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从而制衡父母权威的控制欲表达。
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人们往往会置身于游戏角色之中,这种角色感会强化人们之间的平等连接,弱化潜意识中的辈分关系。
这里我们借鉴现在流行的一些桌游游戏,比如狼人杀、剧本杀等,也可以组织一种新的扑克牌玩法等。
值得推荐的是,我们可以采取团建活动的一些游戏设置来增进家人之间的交流,这类活动相比前面所说的游戏来说,更加注重互动和体验,并且参与难度较小,玩法简单,同时兼具一定心理疗愈功能。
只要有人与人的关系,就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终结。
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可能存在的冲突,才有了跌宕起伏发故事发生。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问题和看待问题。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冲突矛盾,不妨从心理咨询室寻找答案,这里会给您一个新的角度认知理解困境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