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高情商父母这样做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1-11-18 18:40 阅读量1502

本文由胡雪原创

如果细数养娃中,最让家长们头疼的场景,拒绝孩子一定是其中之一。


现在的家长都知道,体罚是不好的,吼孩子也是不好的。婴儿时期还好,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要”就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爸爸,我要那个奥特曼。”——即使你上周刚给他买了一整套;


“妈妈,我不想吃饭。”——吃个饭,也得全家老小齐上阵;


“我想睡觉,我不要去幼儿园。”——遇到孩子要赖床,那肯定是一场硬仗;


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准也不是,不准也不是,这让很多家长都犯了难。


pexels-arina-krasnikova-6338812.jpg


下面就列举出以下两种常见场景,来看看究竟要如何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1. 不买玩具就生气,怎么办?


老周儿子今年4岁,前不久就在商场里跟他闹了这么一出。


路过玩具店,小周看中了其中一个奥特曼,转头眼巴巴看着爸爸。老周皱皱眉,哄孩子说咱刚买了一套积木,这次不行。


小周虽然才4岁,但平时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尤其是自己爸爸的脸色。孩子一看爸爸不乐意,立即垮下脸,吧唧摊在地上,整个人扭动着开始哭闹。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小周这么干了,在此之前,这招为孩子获得了米老鼠、赛车、小恐龙…


可这一次,老周寻思着不能这么惯着孩子了,于是态度特别强硬,拉着小周就要走。父子俩在商场较着劲,一个使劲哭,一个使劲拽。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孩子干嚎的哭声越来越大,老周的怒火一下没忍住,出手就打了孩子一下。


孩子自然哭的更大声了,后来老周直接把哭闹的孩子抱了回去。玩具自然是没买,但打了孩子的老周事后也非常后悔,于是找到咨询师,想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pexels-arina-krasnikova-6338808.jpg


其实,哭闹要玩具这个方式,是很多孩子都会使用、来对付家长的“小手段”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一项研究中,对133对父母和孩子逛超市的互动行为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在这些家庭中,50.4%的孩子都会提出想要买东西的要求,而其中又有接近50%的家长会同意孩子的要求。


而这些年龄分布在2-12岁的孩子中,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用哭闹这种方式来达到让家长买玩具的目的。

首先,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玩具在这其中充当了重要的道具,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看到玩具就走不动道。


成年人自然知道,“我想要”在很多时候并不能付诸行动,因为会违反规则,付出代价。


但对于孩子来说,“规则”在内心中的形成,是需要通过父母来完成的。 


老周和小周的案例中,对于“买玩具”这件事的“规则”,就经常变化。老周本来说着不能买不能买,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玩具就到手了。


长此以往,小周就形成了“只要我哭闹,就能得到玩具”的意识。要知道,孩子在领会父母的态度上,感觉是非常敏锐的。 


所以,案例中的老周需要重新和孩子建立买玩具的“规则”,比如“一个月只能买2个玩具”。规则的力量,适用于父母和孩子双方。


当孩子再一次试图打破规则,用哭闹来达到目的时,家长就要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我们原本的约定里,是一个月只能买2个,所以这一个玩具只能等到下一个月。爸爸也知道你会很不开心,但约定就是约定。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一个对于“规则”内化太过于严重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不懂变通,视规则如圭臬,这样不灵活的应对方式,也会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


所以,如何制定一个双方都同意但又有灵活度的规则,就靠每个家长的智慧了。

 

2. 孩子不想学习,怎么办?


相信每个家长小时候也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作业没写完,想出去玩,却被父母抓到,骂了一顿。 


时过境迁,等到自己做了家长,面对自己孩子,同样的场景再现,只是角色不一样了。家长心里肯定也很纠结,谁都不乐意打骂孩子,但如果允许了孩子去玩,孩子以后都不好好学习可怎么办。


小丽就是苦恼于这个问题的一位妈妈。


她成长在一个环境严厉的家庭氛围中,小时候的她,没有动画片可以看,没有小伙伴可以玩,每天做完作业就是练钢琴。每次坐在钢琴前,练着枯燥的指法时,听到外面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小丽内心都会非常羡慕。


所以当她做了妈妈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成为和我妈不一样的妈妈。于是,孩子想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孩子不想学习,她就放孩子出去玩。但她逐渐发现,这样一再宽容孩子,放纵孩子的愿望之后,孩子反而变得不懂节制,慢慢变得骄纵起来。


pexels-arina-krasnikova-6338814.jpg


发愁的小丽特地去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想要了解到底要怎么和孩子沟通。学习之后她才知道,原来一味的溺爱,没有底线的宽容,其实并不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反而会让孩子心目中的家长形象,变得没有力量,无法起到保护和支撑孩子内心发展的作用。 


痛定思痛的小丽,重新学习起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在拒绝孩子愿望之前,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说:“妈妈我不要做作业了,我要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那么家长就可以先这样回应:“我也好希望你能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你玩的开心妈妈也会很高兴。但是,作业又没做完,我们要怎么办呢?” 


这样的回应,既理解了孩子,又给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你的作业没做完,你要怎么办?


别小看这样一步,很多家长在学习教育中都会犯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专制强迫孩子去学习。这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就是,学习是给父母学的,而不是为自己,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孩子就不会自发想要去学习。


所以,将问题抛还给孩子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达成联盟,一起来商量可以怎么办。比如半小时把作业尽快做完,又比如玩耍之后几点回家,回家之后几点做作业,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做完等等。 


这个商量的过程,就是家长帮助孩子去建立如何解决两难问题最好的“言传身教”。


以上虽然只列举出了两种情境,但万变不离其宗,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关键,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既有规则又不失弹性的应对事情的方式。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