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家长们获取专业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多。每当聊起近视防控,好多家长都是专业范儿十足。
不过呢,网上信息太杂,家长们有时也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该信哪个才是对的。
比如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远储的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先配个眼镜预防一下?
配镜时,离焦镜和降低对比度镜片,到底怎么选?
还有,配镜要不要足矫?足矫的标准到底是1.0、1.2还是1.5呢?
01. 咱们来聊聊配镜的时间点。
现在说起什么时候配镜,家长们可能都会脱口而出:“近视了就配镜呗!”
这当然是因为科普工作做得好,大家都知道给孩子配防控镜片的重要性了。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七八年前,大多数家长可都没有“近视必须配镜”的概念。那时候,哪怕是医生,大家的共识也是等到近视75度以上,影响看远视力了,才开始配镜。
那时候配镜,主要就是为了让眼睛看得更清楚。而如果近视增长速度太快,就会考虑配角膜塑形镜来控制近视进展。
说到OK镜,可能有些人近几年才听说,但实际上,它早在7-8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了。
而近几年,特别是最近3-5年,近视防控光学眼镜技术突飞猛进,临床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控制效果。
所以,现在儿童配镜,可不仅仅是为了矫正视力那么简单了,还要肩负起控制近视进展的重任。既然是为了近视控制,那么哪怕孩子只有25度近视,也需要控制,也可以验配,并且我们也非常建议配。
不过,这里还有个让家长们纠结的问题:有远视储备,但眼轴增长快的孩子,到底该不该配镜呢?
关于这个问题,就有正反两方截然不同的意见了。
反对方说:
“预防近视不就是为了不戴镜吗?现在却提前戴上眼镜来预防近视,这是背道而驰!
而支持方则表示:
“预防近视的本质原因,并不是为了不戴镜,而是为了避免将来发展成高度近视。毕竟中低度近视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视力问题,比如屈光手术、各类隐形眼镜等等。但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眼底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增加,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我认为,两方说的都有道理。
但我本人更支持在近视前期就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如果孩子小于8岁远储就不足了,或者跟踪到眼轴增长非常快,每年涨幅大于0.35mm,这类近视前期的孩子,我觉得是可以提前戴镜预防的。
毕竟,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现在的近视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高达80%,而且这个低龄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加。
02. 离焦镜or降对比度?
聊完配镜的时机,现在是不是更想知道该给孩子选哪种眼镜呢?
市面上眼镜种类繁多,从各式框架镜到各类隐形眼镜,关于它们各自适合的群体。
现在,我主要想和大家讲的是市面上两类主流的控制眼镜:一个是微结构的离焦框架镜,一个是点扩散技术的降低对比度镜片。
因为很多家长在纠结,刚刚发现近视的孩子,究竟选哪一种好呢?
从临床数据来看,这两款眼镜的有效率都超过了65%,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所以纠结选哪一种,在我们看来,不是特别有必要,因为两种都可以。
但是,不管配什么镜片,配镜前的视功能检查可是重中之重!
如果孩子的视功能有问题,比如眼位异常,那这两款眼镜可能都不适合,而是需要先解决眼位问题。
说到这里也要提一下,关于儿童近视防控的眼镜处方原则,目前还没有形成临床专家共识,主要还是基于临床工作中的配镜行业规范。
因为儿童近视的发病机制复杂,并且仍在研究之中,即便现在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它背后的具体机制也没有完全弄清楚。通常,一种手段需要经过实践、发现、总结,才能逐渐形成共识,而非一开始就知道它有效再去实践。
03. 如何配镜?
说起专家共识,尽管在配镜处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文件,但有一点却是业界普遍认同的准则:配镜度数建议足矫。
但足矫,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这里来谈谈我的看法。
为什么一定要最佳矫正视力呢?
原因在于,市面上的防控类镜片,无论是离焦型还是降低对比度型,都是通过“模糊视觉”的方式达到防控效果。因此,相较于传统单光镜片,它们在视觉质量上会有所“妥协”。
想想它们本身对视力就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去故意欠矫(也就是近视度数没有配足),那么非常有可能无法满足日常的视力需求。
“足矫”两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实则对验光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小朋友的调节力特别容易被刺激,如果在验光过程中,没有做好“雾视”,没有充分的放松调节,那么非常容易“一不留神”就把孩子的近视度数验到“过矫”状态。
举个例子,当调节得到充分放松时,孩子可能只需要100度的镜片,就能看清1.2的视标。但是,如果验光师在验光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节奏”,导致调节受到刺激而没有得到充分放松,那就很有可能验出需要150度镜片才能看清1.0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过矫”。
过矫的危害,我们也科普过多次了。对于单光镜片来说,过矫容易促进眼轴加速增长。而防控镜片虽能因为它自身作用抵消部分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过矫仍是不被推荐的。
所以呢,验光准确的关键,其实就是控制好孩子的调节,这也是儿童验光最难的地方。
正是如此,儿童验光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12岁以下首次验光,建议做散瞳。
因为散瞳的本质是麻痹孩子的睫状肌,让眼睛暂时失去调节能力,那么这样调节就不会成为验光的“干扰项”。
是不是感觉散瞳更简单,也更容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散瞳验光的结果来给孩子配镜,那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睫状肌麻痹状态并不是平时的生理状态。而药物的麻痹效果也总会过去,等到完全恢复后,大概率又会出现“欠矫”。
因此,我认为,为儿童配镜时,至少应进行一次散瞳验光与一次小瞳验光的对比。如果两次验光结果差异在50度以内,那么符合正常的生理性调节状态。而配镜度数则应依据小瞳验光的结果进行验配。
但如果两次验光结果差异达到75度甚至更高,那么就需要再次复核验光结果,并同时检查调节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如调节过度等。
04. 应该矫正到1.0、1.2还是1.5?
那么最后来说说,足矫到底按1.0、1.2、还是1.5?
视力,这个我们日常最熟悉的指标,在配镜时却成了家长们最纠结的问题。
查过视力的人可能有体会,当你的视力达到1.0,医生就会告诉你是正常的。
而有的时候,只要认清1.0,医生就不再往下指了。这个时候你可能还会有点“不服气”,我还可以看清更多,怎么检查就结束了?
其实说来,视力是指人眼视网膜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分辨率。
还是不理解?那我们用相机的“像素”概念来做类比。
1.0视力,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百万像素的“相机镜头”。
1.2呢,就是千万像素级别了。
要是能到1.5呢?
那么恭喜你,你的眼睛可能相当于一个亿级像素的“超级镜头”。
所以这个像素的高低,是我们视网膜本身具备的一种“能力”。
但是,当我们的眼睛有了屈光不正,并且没有矫正的时候,外界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底,成像并没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
这个时候,那么即便我们的视网膜“像素”再高,但“焦点”始终没有对焦到视网膜的“底片”上,拍出来的照片也是模糊的。
就如同你的相机再好,拍摄者水平问题,始终无法对焦,那照片也拍不出清晰的来。
所以,我们配镜的目的是,让眼睛“对焦”——让平行光线刚好落到视网膜上,我们就必须足矫。
而足矫的度数,取决于我们视线偏离了多少,这是一个确定的度数。
这个确定的度数,需要通过我们前面所说散瞳和小瞳验光结果,来综合评估。
一旦足矫度数确定,视力究竟能达到1.0、1.2还是1.5,实则取决于视网膜的“像素”级别。如果你的视网膜像素高达亿级,当你配镜能看清楚1.0的视标,那么也一定能看得清1.5,不需要额外多加矫正量。
但是,实际在验光过程中,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度数下能看清1.0,但想看清1.2还需再加“一点度数”。
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建议急于增加这“一点度数”。
为什么呢?
因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调节不稳定导致的“过矫”。给他时间缓一缓,让调节放松放松,可能之后他的视力就能自己提高到1.2了。
在充分的放松后,如果仍然需要多“一点度数”,再能多看清楚一行视标,并且这个度数与散瞳验光结果相差不超过50度,那么我们便可认为这“一点度数”是的确有必要的,并根据最后加上的度数,来确定眼镜的处方度数。
最后,大家还需要知道的是,验光时用的镜片是视觉质量更好的单光镜片,但如果最后配的是控制型镜片,视觉质量可能会稍微下降一些。所以戴镜视力从1.2降到1.0也别太担心,这都是正常的。
相信,通过今天的科普,也解决了很多家长对配镜如何矫正,足矫究竟是视力达到多少的疑问。
总的来说,配镜属于非常专业的流程,建议找专业的地方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