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反转拍——眼睛的“健身神器”》中,提及反转拍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但很多人缺乏对调节功能的基础理论了解,包括不少有意识的家长在网络渠道上恶补护眼知识,一度就认为反转拍的数据就代表视觉功能,锻炼调节功能就是要用反转拍,一度导致反转拍的滥用或错误使用。
反转拍对应的检查项目称为调节灵敏度,指的是调节的反应速度,常规情况是在40cm处,检查1分钟内调节放松与紧张各2个D之间切换的次数。然而,此标准仅仅适合儿童青少年的调节灵敏度检测,成年人则需考虑调节幅度的下降,其调节灵敏度的检测距离为调节近点的2.2倍,调节改变量为调节幅度检测值的30%。
此外,焦深提高了视网膜对调节精准度的容错率,原本就会在调节放松与紧张之时降低对调节的需求标准。若在调节幅度不足时,调节需求无法被满足,模糊可辨认的情况则会更多的出现,使被检者更容易出现眯眼/猜读的情况。
单眼反转拍与调节功能有关,双眼反转拍除与调节功能有关外,还和聚散功能有关,其中正镜与正融像功能有关,负镜与负融像功能有关。故聚散功能异常也会干扰反转拍的检查与训练。
综上:用眼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快速不是唯一要求,同时也要考虑能力、耐力、持久性!反转拍是眼睛的常见的“健身工具”,但不可称为“神器”,更不可在缺乏专业检查与指导的情况下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