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发现来门诊找我配离焦镜的家长增多了。面对琳琅满目的离焦框架镜,他们经常问我:
“这么多离焦镜,选哪个比较好呢?”
“应该怎么给娃选离焦框架镜?”
“离焦镜的这个设计,怎么看是适合我孩子的呢?”
虽然离焦框架镜不像OK镜,需要根据孩子角膜情况来做定制,属于工业化标准制品,但随着技术的革新,我们会发现,各种离焦镜设计的出现,依然让家长们无从下手。
针对家长的困惑和纠结,我打算出个系列专题,教大家挑选适合孩子的防控产品。
第一期,就先来讲讲“什么是离焦框架镜”、“离焦镜的控制原理”和“验配须知”。今天的内容很干,但可以帮助你在给孩子选择方案时有参考,所以请一定耐心读完哦。
我们都知道,经过专业医院的视光学检查,已经被确诊为真性近视的孩子,是需要进行近视矫正和干预的。
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近视干预手段,如OK镜、离焦软镜、离焦RGP等,都具有一定的近视防控作用。
那么,究竟哪些孩子更适合使用离焦镜片呢?
为什么能防控近视?
想要搞明白上面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一下离焦框架镜的原理:
它到底是怎么防控近视的?
我们都知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大多都是由于眼轴的过度生长造成。
那么,眼轴为什么会出现快速增长呢?
为什么不同孩子的眼轴增长速度会有所不同?
相关研究,给出了我们答案。
研究显示我们视网膜所接收的视觉信号是主导眼轴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当视网膜接收到远视性离焦信号时,它会促使眼轴长度增加。
相反,当接收到近视性离焦信号时,眼轴的增长速度则会得到延缓。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也可能导致调节滞后,让视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
阅读距离越近,调节滞后现象就越明显,产生的远视性离焦也越多。而过多的远视性离焦,正如前面所说,会进一步促进近视的发展。
所以呢,这也是我们强调避免过近阅读距离的重要原因。
在了解了这个原理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相关的功能性镜片。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于是离焦镜问世了。
今天我们聊的主角“离焦框架镜”,也被一些医生称为微结构镜片,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正是基于“离焦”理论。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离焦框架镜都采用了微透镜技术。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把光学区分散成一些散点,并均匀分布在镜片上。
这种特殊的设计不仅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还能减少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增加近视性离焦,从而有助于控制眼轴的增长和近视的发展。
02 哪些孩子
适合用离焦框架镜?
知道了离焦镜的控制原理后,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哪些人群适合使用离焦镜。
根据我们临床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以下五种人,比较适合离焦镜:
第一类人:是近视度数小于100度的孩子。
我们之前说,离焦镜的设计基于“离焦”理论,而市面上许多光学矫正产品,其实也都运用了这个原理来防控近视,其中就包括近视防控“王炸”产品——OK镜。
OK镜通过对角膜的塑形作用,在人眼的角膜上直接塑造出一个离焦环。而这个通过塑形产生的离焦量,与近视的度数有直接的关系,大约是近视度数的两倍。
从临床数据来看,能有效控制近视的离焦量一般需要达到300度以上。近视度数越高,所需的离焦量就越大。
所以呢,对于100度以内的近视患者来说,戴常规设计的OK镜可能很难塑形出足够的离焦量来防控近视。
当然,这里也要说一下,以上说的OK镜,主要针对的是常规设计,随着OK镜的不断更新换代,目前一些特殊设计的OK镜也能够实现对超低近视度数的有效防控了,只是对验配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缺乏丰富验配经验医生的地区来说,选用离焦框架镜替代OK镜,作为低度近视的防控方案,会更显安全可靠。
所以呢,如果孩子刚刚近视,比如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而家长的经济预算有限,或者没有好的条件去验配合适的OK镜时,就可以选择离焦框架镜来进行近视防控。
当然,对于更高度数的近视患者来说,OK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目前我们的门诊案例看下来,选择OK镜的防控收益确实相对更大一些。
第二类人:远视储备不足的低龄儿童,也可以用离焦框架镜来控制。
因为目前很多的隐形眼镜,包括OK镜,是没有正度数的。换句话说,这些隐形眼镜,只能控,不能防。
但对于那些远储不足,眼轴长得很快的孩子来说,可能同样有预防近视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有正度数的离焦镜。
第三类人:大于14岁但仍处于高强度用眼期的孩子。
除了考虑屈光度数因素外,对于那些大于14岁的孩子(即高中阶段),虽然他们仍处于高强度用眼期,但已经接近眼球发育期的尾声,自然发育的速度已经放缓。
除了考虑屈光度数因素外,对于那些大于14岁的孩子(即高中阶段),虽然他们仍处于高强度用眼期,但已经接近眼球发育期的尾声,自然发育的速度已经放缓。
所以呢,选择框架类的矫正手段,大概率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其性价比可能会高于其他防控型产品。
第四类人:日戴离焦软镜的孩子。
对于日戴离焦软镜的孩子,离焦框架镜可以作为联合手段,交替使用。
因为长时间配戴离焦软镜可能会出现干眼或者透氧方面的问题,所以软镜的安全配戴时间,一般是每天不超过12小时。
像孩子每天7点起床后配戴软镜,那么到晚上7点就需要摘镜了。而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一般是大大超过12小时的。所以这超出的部分仍然需要“离焦保护”,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框架类微结构离焦镜片,作为补充配戴。
第五类人:长期患有比较严重的结膜炎,眼睛敏感不适合OK镜的孩子。
这类孩子呢,隐形眼睛可能就无法坚持配戴,经常是戴几天,停一个月。而对于像低浓度阿托品这类的药物,可能也会同样敏感。
那么此时,框架镜可能会较为合适,因为框架镜不需要直接接触孩子的角膜,而且镜片还能防风防沙,对于敏感类的孩子,是一种双重保护。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并不是说其他孩子就完全不适合戴框架类的控制镜片。
只是相比框架镜,或许还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使用框架镜结合良好的用眼习惯,或者其他药物进行联合防控的话,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而且近视防控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也都不同,近视防控最忌“一刀切”。
03 离焦镜框架镜
验配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了解了适合人群之后,离焦镜的验配和后续的配戴,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孩子的眼睛是否“适配”,以及后续的防控措施是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要来进入今天的关键环节——验配环节。
首先就是儿童验光,尤其是第一次进行验光的孩子,是需要进行散瞳的。
因为孩子的调节力通常都比较强,如果不经过散瞳,测出的度数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一点,我们之前在很多科普文章中也已经提到过,所以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散瞳验光能够测出孩子的真实度数,但在实际配镜时,我们是不选择散瞳验光数据的。
为什么呢?
因为,散瞳验光的度数,实际上是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人眼所表现出来的度数,这不是人眼平时的生理性状态。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眼会有一定的张力性调节和感知性调节。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理状态下的近视度数会比散瞳验光的度数略高一些。
其次,就是视功能检查。
其实视功能检查包含很多项目,在验配离焦镜时,我们主要进行与近视进展相关的视功能检查,包括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融像功能的检查。
其中,调节不足和集合过度这两类视功能异常,与近视进展关系最大。
并且呢,正常来说,集合过度或者说看近内隐斜量大,是不适合验配离焦框架镜的,原因就是看近会使用更多集合,导致内隐斜量增加。
所以,在儿童配镜检查时,建议做一次视功能检查,排除相关问题。如存在视功能异常,需要视觉训练干预,或者选择其他防控方式。
因为前面也说,离焦框架镜是功能镜,可以控制近视发展,所以和普通单光镜不同,我们是建议能长时间配戴离焦框架镜的,只有戴在眼睛上,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通常来说,每天要戴满12小时,效果是最好的,即使真的戴不了那么久,也是建议越久越好。
低度近视的孩子,在近距读写时,不戴眼镜完全可以看清。而有些孩子会看远时戴,看近不戴镜。但是,恰恰看近时才是眼睛最需要保护的时间,所以医生都会强调至少要保证室内看近时戴镜。
然后,关于镜片品牌的选择,这也是家长们经常询问的问题之一。
市面上不同品牌之间的控制效果差异并不大,因为前面我们也说了,大多数镜片都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
只要家长在正规机构进行验配,选择主流品牌的离焦框架镜,其实都是可以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离焦类镜片会存在一个“红利期”。
所谓“红利期”,就是在这个时期,初戴时的控制效果会很好,但是半年或一年后,控制效果可能会略有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离焦适应”。
因此,有些医生会建议在遇到“离焦适应”情况时,下一副镜片可以换一个品牌,相当于换一种设计,以打破这种适应。
据消息,后续还会有一种“动态离焦”的贴膜问世。到时大家只需要更换贴膜,而不用更换整个镜片,就能延长离焦镜的“红利期”。
最后,我们来谈谈镜框的选择。
验配框架类控制镜片,镜框是“载体”,负责提供稳定的镜片定位。所以,需要保持戴镜稳定不下滑。两个关键数据是镜框宽度和镜腿长度,一定要合适。
至于家长经常问的,镜框形状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方一点还是圆一点,其实呢,并不要紧。
此外,在验配时,要选择合适的镜框,让孩子戴上框架,由视光师进行“点瞳”检查。需要测量准确的瞳高和瞳距,再行加工。也就是所谓的“试戴”。
千万别小看这一步,“试戴”不仅决定了孩子后续配戴的舒适度和持久度,还可能会影响近视防控的后续效果。
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情况,有些家长会在一家医院验光后,自己拿了度数去网上按验光度数配镜。
但是,由于网上配镜往往缺乏试戴环节,或者对方的加工不准确,导致了一系列纠纷问题。
更可怕的是,有时孩子的镜片并不合适,但家长可能还不能及时发现。因为,人眼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旦适应了一种错误的状态,长期戴着错误的眼镜,反而可能导致近视增长加速,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总结
谁又能想到,一副看似简单的框架眼镜,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门道。
或许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认为框架眼镜无非就是按照度数进行验配,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现在的框架眼镜早已不仅仅具备基本的矫正视力功能,更融入了近视防控的先进科技。
而且,近视防控镜片对验配的要求更高,一旦验配不当,甚至可能像药物一样产生副作用和危害。
配镜并非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视光师或视光医生的专业处方。每一副眼镜的背后,都承载着视光工作者们的专业和经验。
配镜如配药,配药需谨慎。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