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近视防控,每天都会有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陆续选一些代表性的问题,一一在这里回答,
问题一:我家孩子近视了,怎么还斜视了呢?
门诊中,近视的孩子大多会有外隐斜视或间歇性外斜视,往往家长会问,斜视是怎么来的?
这是由于近视较少使用调节,由于调节带动集合,而使调节性集合减低,若近视长期未矫正,往往诱发外斜视。
我们在门诊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时候,往往孩子的近视有的达到200到300度不等。这时候,孩子的眼睛除了近视外,还出现了间歇性外斜视或隐斜视,视功能也都出现了异常,问题一大堆,这种情况就是家长低认知导致,怕孩子配镜,说什么配镜了,度数长得更快,可是他的实践证明,孩子近视了,不干预,任其发展,才导致近视度数猛涨,并且由于长期不戴镜矫正,眼睛也斜了,这时家长的决策就是近视猛涨和眼斜的帮凶!所以家长需要学习,提高认知!
问题二:综合验光处方就是配镜处方,对吗?
经常有家长会以为综合验光处方就是配镜处方,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配镜处方要参考患者的眼位,是内斜视还是外斜视,近视还是远视,有的需要足矫,有的需要欠矫,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视功能等情况,因人施镜。比如患者远视同时伴有调节性内斜视,这种情况需要足矫,如果近视伴有内斜视就需要欠矫,并且如果伴有视远重影的内斜视还需要加底超外的棱镜;近视并有外斜视就需要足矫,,近视并有内斜视需要欠矫,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试戴接受眼镜的能力,出具配镜处方,所以千人千眼,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那么给予处方的原则不一样,所以配镜没想象的那么简单,配镜就像中医辩证施治一样,也需要辨病施方(施配镜处方)。
问题三:戴眼镜眼睛会变形
这是大多数家长的认知,所以,这样家长明明知道孩子近视了,可还是等到孩子学习看黑板不清楚很长时间了,出现了严重的视疲劳,以至于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时候才来就诊,其实从发现近视开始,如果不进行干预,不采取近视防控措施,近视就会加速进展,度数猛涨,这就像一叶障目一样,自欺欺人,你选择的无视,让近视像自由落体一样增长。一般情况,不干预的近视一般一年会涨100度,甚至更高,而且会出现调节功能异常,甚至出现隐斜视或者间歇性外斜视。
其实,近视是眼球形态结构的改变,是一种病,近视是由于眼轴增长过快,每增长1mm眼轴,近视度数增长大约250度左右,近视度数越高,眼轴越长,当眼轴超过60mm时,大概眼睛的近视度数也超过600度,就变成了高度近视,这时眼球壁也相应的变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近视的发展过程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眼球壁越来越薄,这时眼球的形态已经改变,你能说这是戴眼镜戴出来眼睛的变形吗?
所以,我认为要想眼睛不变形,就是发现近视或者发现有近视趋势时,就应该及早进行近视防控干预,建议我们每个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近视都应该先学习近视防控的有关知识,千万别让低认知害了孩子。
问题四:如何发现孩子调节力下降了?
孩子调节力下降可以通过这些来发现。调节力是指我们看近的时候,眼睛通过屈光系统,通过睫状肌及晶状体的变化,让眼球整体的屈光度数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能看清楚近处物体的屈光度数,这个过程叫变焦,那么这个变焦的能力就是调节力。也就是说调节力和看近有关系,如果调节力不好,调节力下降的时候,看近是看不清楚的,或者说看近会觉得很吃力,要拉远一点才能看清楚,这个表现就像我们年龄大了以后产生老花的感觉,所以孩子如果出现这方面感觉的话,就提示孩子调节力有问题了,当然不一定是调节力的问题,有可能是集合的问题,这叫做是功能的问题,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该带着孩子到到专业眼科医院做视功能检查。
问题五:有家长问孩子近视只有25度或者50度,并不影响孩子看东西,也不影响学习,并且孩子才7岁,不想让孩子戴眼镜,可不可以不戴眼镜?
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五年前,医生可能会说,暂时可以不戴,但是现在不同了,这是一个高度费眼的时代,少不留神,1年过去了,100度近视就涨出来了。
现在的孩子近视越早越要加强近视防控力度,如果发现学龄前儿童或者上小学的孩子,出现了近视,你不防控,忽视近视的存在,我经常给家长比喻,近视的进展速度就像车行驶在下坡路,你不踩刹车,近视速度就快,并且刚上学的孩子到读完高中,不控制近视的话,非常容易发展成高度近视。所以发现近视就必需采取控制措施,戴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眼镜,即功能眼镜,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不变成高度近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