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近视背后深藏不露的难题

娄继英医生 发布于2024-06-24 22:38 阅读量3071

本文由娄继英 深圳深东爱尔眼科原创

      来门诊就诊的近视患者中有大部分孩子存在外隐斜,每每我在检查后和家长分析病情并告知孩子存在外隐斜及视功能异常时,家长往往都是一脸懵,这也不能怪家长,不懂是正常的,这就让我意识到,作为医生有必要把一些关于隐斜视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科普给家长,让家长能够起码了解这些知识,及如何处理有隐斜视导致的视功能问题。

      俗话说,明枪好挡,暗箭难防。那隐斜视就是深藏不露的暗箭,稍不留神,隐斜视就成了我们近视防控的拦路虎。我们有时候在配镜时,如果不细心检查视功能,不查隐斜视,那么到头来,近视防控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隐斜视是什么?

      真正显性斜视的孩子其实是少数,更多数的情况是隐斜视。那么,这个“隐”字就说明了它在外观上几乎是没有明显表现的。当我们使用角膜映光点进行检查时,反光点也都位于瞳孔中央。

那我们怎么来分辨呢?

      隐斜视的表现主要在双眼同时观看时,能保持正位,但一旦遮住其中一只眼睛,也就是打破了双眼的融像后,被遮住的那只眼睛便会出现偏斜。具体来说,如果遮住眼睛后,该眼从外向内移动,这表明孩子存在外隐斜;反之,如果从内向外移动,则表明存在内隐斜。这就是我们判断隐斜视的关键依据。


图片发自160App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有隐斜的,完全正位的眼睛比例非常低。区别只是在于斜度大还是小。

     在临床上,外隐斜小于6棱镜度,内隐斜小于3棱镜度被认为是正常范围,当然这个范围在看远或看近时可能会有所变化。

      通常情况下,当斜度在这个范围内时,大脑的视觉中枢可以轻松地控制眼睛保持正位而不发生偏斜。

      不过,当斜度超过这个范围时,大脑需要使用更多的融像机制来控制眼睛的正位,这可能会导致视疲劳的产生。

隐斜视和近视进展的关系

        那为什么动用更多的融像机制来控制眼睛正位,会产生视疲劳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大脑视觉中枢的融像机制功能不佳,或者隐斜的斜度过大、超出了融像功能的控制范围时,为了维持眼睛的正位,视觉中枢可能会调用其“搭档”——调节系统,来进行代偿。

     这种代偿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以外隐斜为例,如果斜度过大,视觉中枢可能会增加调节力的使用,以帮助眼睛保持正位、不出现外斜。

        而内隐斜过大的情况下,则会减少调节力的使用,以防止内斜的发生。

      这样一来,隐斜的程度开始影响眼睛的调节功能。

        特别是对于那些外隐斜过大的人,他们可能会长期过度使用调节力,从而导致调节紧张。这种持续的调节紧张状态可能会导致假性近视的出现。

      内隐斜过大的人,由于长期减少调节力的使用,会导致调节滞后。

      无论是假性近视还是调节滞后,这两者都是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高风险因素。

      更糟糕的是,由隐斜所引发的调节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调节训练来改善。

      这是因为这个“调节的问题”实质上是大脑的视觉中枢为了控制眼睛保持正位,主动选择增加或减少调节力的使用。

      换句话说,大脑为了避免出现斜视可能导致的重影,主动牺牲了清晰度。

      大脑在“模糊”和“重影”之间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两者都是视觉上的不良影响。

      相比之下,大脑更容易接受“模糊”的视觉效果,而难以容忍“重影”。

    很多临床数据也显示,内隐斜大,不仅戴离焦镜的近视控制效果不理想。还会因为戴镜后看近物会引发更多的调节,而当调节增加时,内隐斜又会相应增加。

隐斜视的近视防控

  那么,对于隐斜较大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进行近视控制呢?

      在临床上,外隐斜较大被称为集合不足,而内隐斜较大则被称为集合过度。针对这两种情况,处理原则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集合不足的情况,采用视觉训练的方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集合过度,训练效果通常不佳。这是因为训练两只眼睛分开是相对困难的,所以一般采用光学矫正的方法来处理。

外隐斜怎么训练?

      很多医生在面对外隐斜较大的患者时,会建议他们回家进行推进训练。

那么,什么是推进训练呢?

      具体来说,推进训练就是伸出一根手指,从远距离开始,然后慢慢地将手指移动到眼前,进行“对眼”的练习。

      这种训练方式简单好操作,对于中轻度的集合不足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是对于严重的集合不足,甚至出现了间歇性外斜的人,训练强度是不够的。

      专业的集合不足训练工具包括聚散球、集合卡、红绿矢量图、救生圈卡、3D/4D多媒体等多种多样训练方式。每种训练工具的难度各不相同,因此训练内容应由简至难逐步进行。

    由于集合不足也可能引发调节功能的问题,所以在训练的后期阶段,需要结合调节功能一起进行训练。

      集合不足主要会导致调节过度,因此,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会如何在不依赖调节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增强融像功能来控制眼睛的正位。

      视觉训练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为了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建议在有专门的视觉训练工作室的医院,在专业视光师的指导下训练。

    专业的事情要专业的人来做。自行购买训练工具在家进行练习往往是盲目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配镜方面,如果通过训练能够有效地控制集合不足,使眼睛保持正位,那么离焦镜和OK镜都是可选择的配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近视控制效果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内隐斜怎么处理?

      内隐斜,即集合过度的情况,如前面所述,虽然我们需要训练双眼的散开融合能力,但这种训练通常见效较慢且难度较大。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采用配镜的方法来改善这一问题,同时辅以一些散开方面的训练。

      由于集合过度,可以通过少用调节来代偿,那么只要调节需求减少了,眼位自然也就“归正”了。

      而集合过度引起的调节滞后,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需求来说,相对滞后。而一旦调节需求减少,调节滞后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呢,解开集合过度“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钥匙就是,减少近距的调节需求。

    人眼在看近阅读时,眼前加正镜片就可以减少调节需求,所以验配双光镜或者渐进多焦的眼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集合过度的问题。

    当然,如果孩子的隐斜大,无论是集合不足还是过度,除了跟近视发生发展有关以外,还可能会引起阅读时的视疲劳。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儿童阅读障碍,比如头晕、思想不集中,不喜欢阅读。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可忽视视功能,给孩子做全面的视功能检查,还是十分必要的。

    感谢家长阅读!此为科普文章,如有差错,敬请批评指正!

部分图文来源于晴视光,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