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视光门诊都会接诊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看眼睛。其中不乏年龄不大,首次就诊一两百度,更有甚至者,300度才首次就诊。
也有孩子明明上着防控手段,但效果就是不理想。
面对这些结果,家长也是十分不解。
为什么年龄这么小,就这么高度近视了?
明明已经防控了,怎么效果还是不好?
近视防控究竟应该从几岁开始做?
如何可以找出防控效果不好的原因?
这些问题都很好,也点出了近视防控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该做什么样的近视防控任务?
今天我们来听一听眼视光学硕士,视光主任张晴,从儿童近视防控的循证医学这个角度来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孩子各年龄段近视防控的主要任务和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阶段防控不好这个问题。
01.什么是循证医学?
我们一直强调要科学的看待近视防控这件事。
而说到科学,我们认为以循证医学为前提的建议是比较科学且值得信赖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循证医学就是科学的呢?这是因为循证医学是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为证据再将试验结果和结论应用到某个疾病的治疗中,使治疗方案更趋合理。
统计学告诉我们任何疾病的治疗(预防)方法,都存在正态分布的特点。
正态分布的规律是:横坐标为治疗效果,纵坐标为治疗人数,最左边2.5%为控制无效,后面13.5%效果一般,中央的70%左右有显著效果,再往后13.5%效果非常不错,最右边的2.5%效果超好。
所以循证医学要帮助人们找到的就是中间大多数人控制有效的部分,所采取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医生可能会由于经验不足和直觉来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我们看清治疗的真实效果,避免走入误区。
02. 儿童近视防控领域里的循证医学,理解了循证医学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只有经过循证医学证实的方法才是相对靠谱及有用的。
因为循证医学必须是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非个案的成功或者失败。
这样的一种解释,我想有的家长应该能够理解了。
为什么对于日常看诊中,当家长们要求采取朋友推荐的某某方案,医生会拒绝了。
因为那些所谓的良方,其实都是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大数据验证,他们所体现更多只是成功个案,而如果按照统计学的标准来看,那些方法其实都不太科学。
所以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通过查阅文献还是与同行交流,他们建议的治疗方案,一定是在更大范围内有效,而非家长们听说来的那个。
所以对于儿童近视防控的方案选择,我们建议还是遵循循证医学的规则,会更加稳妥。
首选,更大概率有效的方案来进行防控。其次还要跟踪这一方案在个体上的有效性,如果发现控制效果不理想,就说该个体可能处于对这种治疗方案5%无应答的部分,那就需要考虑更换控制方案。
此外在儿童整个发育期内,眼睛的发育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根据自身发育的特点来动态调整方案,以实现最优控制效果。
那么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目前都有哪些经行政医学证实是最有效的方案呢?
目前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案,有户外活动时间,周边离焦学手段(OK镜、离焦RGP,离焦软镜、离焦框架镜),药物控制(低浓度阿托品,哌仑西平)。
不过每一种控制手段在实际使用时还会具有具体的实施差异。
例如:同为角膜塑形镜,有球面设计与非球面设计的差异,有大区和小光区的差异。
同为离焦框架镜有标准离焦量设计和视网膜离焦地形图设计的差异。
同为低浓度阿托品,也有不同浓度水平,给药次数,给药时间的差异。
每一种方案具体如何实施,都可能会影响近视防控的效果,因此也要根据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设计最佳实施方案 。
如何理解呢?
根据第1部分我们所讲到的正态分布的规律,并按照医学原则来说,最佳实施方案就是我们不断去找寻和解决那些在正态分布里评估结果不好的情况。
比如:当发现孩子控制效果不好,已处于了正态分布中的控制不好的区间时,我们就需要考虑联合防控或者更换防控手段,或者其他的方式等等处理方法,来应对这个不好的结果。
除了以上说的一些常规的光学及药品的控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有一些行为干预手段也非常推荐,比如减少近距离用眼(拉远景镜),环境照明亮度,照明度的光谱,充足的睡眠,读写姿势改善等等,这些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03.
各年龄段的防控任务。
了解了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里,如何借循证医学来选择方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一起探索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又有哪些近视防控的主要任?
3-6岁:
循证医学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远视储备量,才能在后面的学龄期进入高强度用眼的条件下,抵抗近视发生的风险。
所以这个年龄段可以首次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至少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掌握科学的用眼知识,尽早通过行为干预的方式来预防近视。
6-9岁:
这个阶段进入远视快速消耗期,首先应该缩短复诊间隔,并加强科学用眼教育。
循证医学告诉我们,如果在这个阶段已出现近视,将来发展成高度近视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应选择较为强效的控制手段,甚至是多种控制手段联合使用。
9-12岁:
这个阶段属于发育次高峰,此时近视防控仍不能松懈。
这个阶段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是最应该密切跟踪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地选择防控方案的时期。
这 个年龄段也容易出现极端,发育快的往往用了很强的控制手段,还是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孩子的视功能检查,如果视功能有异常的话,那么就需要同时配合视功能的训练。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干预手段无效,不做干预,那么结果可能更加糟糕。
12-16岁:
生长发育的尾声,近视控制的巩固期。
这个年龄段的用眼压力可能是最大的,但近视进展却不是最快的。
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孩子戴了ok镜以后几年了度数一度都没有涨!
再进一步询问就会发现,这往往就是上了初中后才开始戴ok镜的。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家长也是最不焦虑的。
16岁以后:
进入相对稳定期。
这个阶段如果处于中低度近视,眼轴26毫米以下,那么近视防控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
如果处于高度近视,那么还需要继续观察1~2年的进展情况。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并理解了为什么说循证医学证实的近视防控方案会更科学,也更靠谱。
并在这个概念上进一步去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不推荐网络或者熟人间流行的“良方”,而是建议家长们听从眼科医生的建议。
最后我们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眼睛发育的特点罗列了在各个年龄段的近视防控任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你打开对近视防控的新认知,并能够保持相对理智的方式,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近视防控要求,去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近视防控方案。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