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闺蜜在聊天的时候,闺蜜突然让我也谈个恋爱,是时候应该感受一下恋爱的快乐了。我还觉得挺奇怪的,怎么突然就和我提起恋爱的事情。
结果之后聊天的时候发现原来是闺蜜刚刚脱单了。行吧,我还以为这是准备给我介绍对象呢,我就当没事发生好了,可结果却是我失眠了……
“秀恩爱”≠“死得快”
虽然,我也为闺蜜感到开心;但是,很显然我这是被秀恩爱了。其实闺蜜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秀”,而只是想要和亲近的人分享恋爱的喜悦。
“秀恩爱”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对应概念是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直译是当众亲热。简单来说就是在其他人面前展示情侣感情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亲昵接触,拥抱甚至是亲吻等。
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花式秀恩爱又有了新的方式,比如在朋友圈发合照,用情侣头像之类的。
不过无论是哪种秀恩爱,对于被“秀”到的人来说,心情往往都不会很好。而这些低落,嫉妒等情绪汇聚在一起很容易促使“秀恩爱,分得快”成为大家的隐秘共识。
令人们失望的是这样的小小诅咒只是旁观者的一厢情愿而已,几乎没有数据可以证明“秀恩爱,分得快”,甚至有研究表明秀恩爱还能让亲密关系更加牢固。
目的是承诺的“秀恩爱”不招人烦
想要知道为什么看别人“秀恩爱”那么烦,我们首先要了解了解哪些“秀恩爱”没那么烦。
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自己的结婚证,婚礼照,纪念日礼物的人,其实收到的更多的是祝福和点赞,很少有人会反感这些。
但是当你“秀恩爱”的频率过高,发出来的内容更多的是炫耀的时候,大家就会默默开始嫌弃,甚至是屏蔽掉你的消息。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展示“爱”的形式有所不同,目的也不太一样。前者是一种分享,更像是在赋予关系意义;后者是一种炫耀,充满目的的爱。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提出:完美的爱情由激情、亲密与承诺三部分组成的。当一个人将伴侣的合照、纪念日小作文等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时,就是变相地做出了一个公开的承诺,这种承诺能够让伴侣获得安全感,同时也会引起他人的共鸣。
当然“爱”也是一种炫耀的资本,只是我们怎么定义而已。将“秀恩爱”定义为承诺还是炫耀,表面上好像是取决于观众的看法,实际上也映射出发布者的心态。
人们有炫耀的权利,当然旁观者也有讨厌的权利,有的时候也可能不是他人嫉妒心作祟的错。
引发比较的“秀恩爱”才惹人烦
如果你只是嗑CP,如果CP发糖营业了,你肯定不会厌烦,反而会露出欣慰的姨母笑,无论是真人CP还是纸片人CP。
在CP文化流行之前,影视作品中的“秀恩爱”也很少被讨伐,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只会想要更多的甜蜜情节。
人们好像很少会讨厌虚拟的“秀恩爱”,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秀恩爱”却极度厌烦。这个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秀恩爱”就在我们身边,很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比较。
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地位等社会特征的评价基本不是根据客观标准而来的,而是通过和他人的比较而来的。
而我们用来比较的对象,一般都是与自己各方面都比较相似的人。
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的人,在相似程度上和我们是非常高的,很容易被我们作为比较的对象,并且认为他们的生活比自己更加幸福,从而引发自我的嫉妒情绪,进而导致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下降。
如何避免“秀恩爱”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既然我们很难避免别人“秀恩爱”,那我们就换个角度来看待,毕竟苦都受了,我们也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其实“秀恩爱”也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恋爱范本,我们可以观察“秀恩爱”的伴侣的恋爱日常,学习他们如何合理处理恋爱关系。另外还可以收集一些好的文案,好的礼物,好的仪式……等到有对象的时候不就可以用上了。
被“秀恩爱”也可以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果被比较刺痛了,我们可以反思一下:
我现在的情感关系是不是有点冷淡?
我是找不到伴侣还是害怕谈恋爱?
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没有完美的伴侣,但是可以发现伴侣的闪光点……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情感心理咨询师说的正经话,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是可能是需要在专业的人士支持下共同成长。
扫码获取心理评估分析
支持线上/线下免费测试
正经的说完了,说点题外话,能立即起效的策略就是:关闭朋友圈,眼不见为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