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抑郁厌学,心理教授顺藤摸瓜找出了真实原因,居然是……

高洁医生 发布于2024-12-01 09:20 阅读量262

本文由合景堂中医馆原创




小雨(化名)是一个即将上初三的学生,在初二时便被确诊为抑郁症,在初中的最后一年,西药的治疗并没有带来好转,于是找到了合景堂中医门诊部的高洁教授。

●案例分享●

初中生成绩下滑背后的成因


 ● 初见小雨 

初见小雨时,他看起来很是虚弱疲惫但又很警惕,也不喜说话。

据母亲唐女士反映,小雨小时候成绩很好,初一时便开始下降,初二时经常情绪低落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成绩大幅下降且不想上学,曾强制带去学校但是孩子反应激烈也很暴躁,于是带去医院检查,确诊了抑郁症

在服用西药后,小雨“乖巧”地回去上学了,但是老师反映小雨的状态很不对劲,小雨上课经常发呆,有时还会直接趴下去睡觉,也不爱和同学老师交流,在体育课上更是难以动弹,问他情况也是什么都不说。


 ● 中医的治疗 

焦急的唐女士带小雨找到了高洁教授,高教授通过中医辨证望闻问切发现小雨脉浮滑数——”是因心肝火旺,所以小雨会烦躁、坐立不安,这种情况便很容易失眠;而“”说明小雨内心其实是害怕、紧张、焦虑不安的,这也是为什么初见小雨时,他疲惫但是又很警惕的原因。

高洁教授根据情况开具了茯苓、生地黄、麦冬、白芍等,养阴安神,降虚火,改善小雨的烦躁易怒;再加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醋延胡索、柴胡、郁金等,处理小雨浑身酸痛的症状;最后考虑到小雨年纪较小,且心情较差,于是加上改善口味的甜叶菊等。

在服药后,小雨的失眠情况与浑身酸痛皆有改善,唐女士觉得高洁教授确实是有能力的,于是开始心理咨询,也打开了话匣子……


 ● 家庭的原因 

原来,之前唐女士对小雨的管理特别严格,要求他必须考到好成绩,要是他考得差,她很抓狂便会经常打他,打完孩子确实老实学习了成绩也提升了,不过到了初一就不管用了。打孩子不是她本意,她也意识到问题,但她也很无奈,她与丈夫感情不和,甚至快要离婚,小雨是他们婚姻中最后的纽带,丈夫唯一关心的也就只有孩子的成绩,当他说小雨成绩差、没用、没出息时,她觉得丈夫也是在含沙射影她,她不愿被丈夫瞧不起,于是望子成龙心切

从小雨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打骂出来的成绩”。这是一种短期看似有效的控制策略,背后隐藏的却是对孩子内心深处的伤害。每一次责罚,都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座心理壁垒,让孩子逐渐封闭自我,甚至产生敌对与逆反情绪


 ● 小雨的倾诉 

小雨说,他感觉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所有的人都想害他,他好怕妈妈会把他抛弃,他很害怕哪天放学回到家,妈妈也不在了,于是他不想去学校。他一直很努力当一个乖小孩、好学生,他不是故意上课发呆睡觉的,因为他晚上睡不着、也止不住胡思乱想,体育课上也不是不听老师话,是因为他觉得浑身酸痛仿佛不听使唤了……

因为小雨没有和任何人诉说过看,所以当高洁教授温柔地与他交流时他仿佛找到可以宣泄的窗口,于是与高洁教授说了许多。

在高洁教授的耐心引导下,小雨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的恐惧与无助。那些夜晚的辗转难眠,课堂上的恍惚与疏离,皆源自于深深的不安与焦虑,慢慢地便产生了“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想要害他”的感觉,其实也是长时间的家庭压力与严重缺乏安全感。

高洁教授的倾听与理解,成为了他寻求安慰的港湾,也是打破沉默的契机。

经过几次的中药治疗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小雨的情况有了显著改善,目前已回到了学校,迎接他的初三挑战。


●启示●


小雨的故事是万千家庭的缩影,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肉体上的伤害,言语暴力同样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但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提醒我们,家庭和谐的重要性。父母的支持与理解,胜过一切物质奖励与成绩的要求。建立开放、包容的家庭沟通模式,让孩子能够在安全环境中成长,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人格。


 ● 如何与小孩和睦相处? 

重视情感交流:主动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与想法,创建平等对话的空间。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日常互动积累深厚的情感基础,让孩子知道,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倡导正面激励:以表扬代替批评,鼓励孩子发挥潜能,而非过度苛求成绩。

专业求助意识:遇到困难时,应专业人士的帮助,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学业辅导,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健康成长。



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此案例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注:文章部分数据与插图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观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