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医后,有时候医生会嘱托我们回去后,忌口生冷食物。但是你了解什么事“生冷”食物吗?仅仅只是奶茶、冰激凌等冷饮,冰箱冻过的食物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我们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黎同明教授,来为我们讲解到底什么是生冷食物,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特别是患有咳嗽以及脾胃虚弱,身体虚寒的朋友,忌口生冷食物多重要。
什么是生冷食物?
中医所说的“生冷”食物,通常指的是两类,“生”和“冷”。
① 生的食物
生的食物指的是未经烹饪或加热处理的食物,这类食物在中医中通常被认为具有寒凉之性,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例如:
生蔬菜:如生菜、青瓜、黄瓜、胡萝卜、白萝卜、番茄、洋葱、甘蓝、海带等,常在凉菜以及沙拉中见到。
水果:如西瓜、香蕉、柿子、苹果、雪梨、哈密瓜等,
未经烹饪的肉类:如三文鱼等海产品刺身、淡水鱼生、生肉(牛肉、猪肉)刺身、各类生腌(醉虾、腌蟹、腌皮皮虾等)、生鸡蛋、鸭蛋等。
② 冷的食物
冷的食物则包括冷藏或冷冻保存的食物,以及中医里的定为性味寒凉的食物。例如:
冷藏食品:如冷饮、冰激凌、冷藏过的食物、冻梨等;
性味寒凉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青瓜、芥菜等,这些食物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等功效,但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生冷食物对于人的影响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性寒凉,易损伤人体阳气,耗伤津液,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痰湿、血瘀。
① 对脾胃的损害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并输送到全身。脾为阴脏,以阳为用,脾阳健运,则能升能化,故其性喜温燥而恶寒湿。
生冷食物性质寒凉,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易生痰湿,阻碍脾胃运化,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问题。
因此,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来看,生冷食物相较于烹饪加热过的食物,其转化为营养的过程会更加困难。
② 对气血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气推动血的运行,血载营养供养全身。生冷食物会使脾胃受寒,运化功能减弱,进一步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此外,寒性凝滞,血遇寒则凝,易导致气血凝滞。因此,生冷食物不仅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还阻碍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的输送。
食物的吸收与营养转化
生冷食物进入胃肠比烹饪加热过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的效率更低,人体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把生冷食物腐熟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吸收,而烹饪加热过的食物则可以减少这一步,对于脾胃虚弱、吸收不好的人,这类表现更为明显。
① 冷冻食品耗费能量
人是恒温动物,摄入冷冻食品后,身体为了保持恒温就会产生额外的热量,将其温度提高到与体温一致。因此吃冰冻食物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额外的消耗。
同时,这些低温食物进入胃肠道时,它们不仅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还可能减缓胃肠道的蠕动速度或者刺激胃肠蠕动,引发胃肠痉挛、腹胀、腹痛和腹泻,从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效率。
② 生的食物不易吸收
生的食物进入胃肠后,一般都比烹饪过的食物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进行初步的加工。这是因为烹饪加热的过程能够通过破坏食物中的抗营养因子、促进营养素的释放以及提高食物的消化率等方式,显著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烹饪可以软化食物纤维,破坏破细胞壁,破坏蛋白质结构,使其更易于被胃肠道消化;灭杀食物中的细菌、寄生虫等,从而提高食物的安全性。
“病是吃出来的”
疾病“三分治,七分养”。医生的能力占疾病治疗的三成,其中七成是靠自己。而忌口在疾病的治疗和病后恢复中又占很大的比例。
医案故事分享:某年夏天,一小儿因感冒期间过食水果,导致病好后,仍然咳嗽一个多月,服用各类止咳水皆无效,因此寻到黎同明教授,根据幼儿咳嗽,面色黄白,腹胀,食欲差,大便稀,脉沉,舌淡舌苔白腻的信息,黎同明教授诊断为咳嗽(寒湿内阻),予以理中丸加减治疗,5剂,嘱其回去后禁食生冷食物,尤其水果禁食半月,如有补充维生素c的需要,饮食中可多吃蔬菜,其中摄入足够补充日常所需。
一月后回访,家属表示小孩5剂后,咳嗽消失,同时食欲增加,体重增加1斤余。
注:文章部分数据与插图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观看